這些年,但凡有過出國、出境經歷的中國人,大多有這樣的感覺:只要走進中餐館,或是有中國人用餐的地方,氛圍遽變,熱鬧無比,了無國內國外、他鄉異鄉之別。此一現象延綿有年、詬病不斷。記者近日走訪發現,無論國內游還是出境游,某些中國遊客的「特色」餐桌陋習依然故我,令人思考。
西餐「中」吃鬧「不適」
日前,記者走進廣州市越秀區環市中路的一家西餐廳就餐,鄰近一桌來了遊客模樣的4個人,在點了4份不同的主餐牛扒後,和服務員發生了爭吵。
這是家西餐館,沒有「蒜蓉西蘭花」,只有「芝士西蘭花」。遊客衝着服務員吼:「你們不是有西蘭花嗎,蒜蓉西蘭花怎麼不能炒?菜單里沒有就不能炒麼?」在服務員反覆解釋後,他們還是喋喋不休。
4人點的牛扒上桌了,其中兩個人又讓服務員將牛扒回爐,說是「牛扒切開有血水」。其實,點餐時,他們要的就是「五成熟」牛扒。
理直氣壯地在西餐館要求中餐服務,讓那些正在西餐館享受情調與安靜的客人無奈、蹙眉。
「自助餐」變「自家餐」
一些人在中外自助餐上的表現,也頗讓人感到汗顏。
長江三峽郵輪游以自助餐為主,這是外國遊客投訴最多的項目。重慶一家旅行社的負責人向記者說起這樣一件事:一次,一對外國老夫婦取餐時,發現吃的都被拿光了。而他們旁邊的中國遊客,每人面前都是幾個大盤子,食物聚摞成塔,根本吃不完。「這對外國夫婦並不是投訴自己沒吃到東西,而是覺得浪費食物太可惜。」
寧夏中國旅行社導遊徐慧今年多次帶團去泰國、日本、韓國等國家旅行,時常見到中國遊客取自助餐時「連吃帶拿」。「當看到其他國家的遊客不願意和中國人一起用餐,以及特別標註專供中國人就餐位置時,心裏真不是滋味。」徐慧說。
廣之旅資深領隊黃穎提議,中國遊客出境游時,應遵循起碼的用餐禮儀:在有外國客人同場情況下,吃飯聊天的聲音應該儘量小;不要在不同的餐桌間來回走動,推杯換盞;不要隨意在餐廳拿水、甜點等,破壞就餐秩序,影響了別的顧客……
■解讀
不良「吃相」為何難改?
作為文明禮儀之邦,中國人自古講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國民出遊不良「吃相」為何難改?如何能改?
採訪中,部分遊客、導遊認為,遊客頻頻出現不文明行為,主要還是對自身不良行為缺乏認識,認為出遊花錢了理應隨心所欲,無所顧忌;其次,部分遊客存在從眾心理;同時,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單憑導遊勸說或者景區告示,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形成的觀念和習慣。
寧夏社科院專家張萬靜說,旅行社有責任在組團出遊前多做功課,強化對遊客的宣講、引導,尤其是在吃的方面,提示當地禁忌、基本禮儀。「國家、地方層面要明確對不良行為的懲罰力度,喚醒遊客的責任意識。」
據了解,為倡導文明旅遊,中青旅曾發佈文明旅遊實用攻略,從基本禮儀和風俗等方面提醒遊客:「食物誠可貴,用餐勿浪費」「飯後請將垃圾帶走,請順手將托盤歸位」「在韓國與長輩吃飯,不可比長輩先拿筷子,喝酒請背過頭去」……
廣州近年推行「文明餐桌」活動,從餐桌文化入手,引導社會風尚。「文明餐桌從我做起、不剩飯、不剩菜」逐漸成為廣州市民用餐自覺。
受訪業者、遊客認為,構建旅行的文明,首先還是需要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旅途上的文明,始於起步。據新華社(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