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萊水師既然已經進入大河水道,已經封鎖了河北義軍的退路,齊郡戰局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那麼理所當然要從最惡劣的方向來推演戰局的發展。很顯然,東萊水師為了確保齊魯局勢的穩定,為了確保大軍可以順利渡海遠征,必定要在戡亂戰場上畢其功於一役,力求一戰而定,如此一來不難推測到東萊水師不但傾力而至,其統帥更有可能是來護兒和周法尚中的一個。
假如這一推測成立,那麼可以預見,今天水師主力就會登陸,今夜就有可能兵臨漯水,明天就會渡河攻打臨濟,與河北義軍大戰於濟水北岸。
張須陀有了東萊水師的支援,有了水師牽制河北義軍,遂可集中兵力與齊魯義軍決一死戰。
齊魯義軍是否有與張須陀決一死戰的實力和勇氣?實力肯定有,畢竟白髮帥李風雲的嫡系人馬還是有相當的戰鬥力,但勇氣就難說了,這倒不是說李風雲沒有勇氣,而是王薄、孟讓和左氏兄弟實力不濟,他們考慮到自身利益,肯定不願犧牲自己,不敢抱着玉石俱焚之決心與張須陀拼個你死我活。他們沒有決一死戰的勇氣,卻把擊敗張須陀的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妄圖做一個不勞而獲的「黃雀」,其結果可想而知。
李風雲不是白痴,更不是聖人,然諾仗義也是建立在對方信守約定的基礎上,假如王薄、孟讓等人陽奉陰違,表裏不一,坑蒙拐騙,李風雲當然要還以顏色。
決戰關鍵時刻,假如齊魯義軍內訌,李風雲和王薄、孟讓撕破了臉,拱手送給張須陀一場勝利,那麼接下來遭殃的就是河北義軍了。李風雲可以從容撤離,王薄和孟讓也可以逃回長白山,河北義軍就慘了,陷入官軍的包圍,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最後即便殺出了重圍,也所剩無幾了。
實際上不需要劉炫的提醒,河北豪帥們早就看到了這一可怕後果,所以主張渡河攻擊的只有孫宣雅,其他的都萌生了退意,都想早一點撤出章丘戰場,都想逃離這塊死地,但逃得掉嗎?肯定逃不掉,因為河北人一逃,戰局改變,齊魯人必然一鬨而散,而張須陀和增援而來的東萊水師必然尾隨追殺河北人。李風雲有蒙山,王薄孟讓有長白山,都是「地頭蛇」,都有一塊苟延殘喘之地,唯有河北義軍人生地不熟,前有滔滔大河,後有窮凶極惡的追兵,插翅難飛,到了那一刻,河北人不要說渡河了,就連喘氣的功夫都沒有,如何不覆滅?
孫宣雅的積極攻擊之策反倒是河北人絕處逢生的唯一途徑,他們只有聯合齊魯義軍擊敗了張須陀,攻佔了章丘,才能憑藉濟水之險阻御東萊水師,憑藉齊魯義軍的力量阻御齊王楊喃,才能在官軍的前後夾擊中殺出一條生路,但劉霸道等豪帥不相信齊魯人,以己度人,認為齊魯人和自己一樣都利益至上,各懷異心,對三路夾擊張須陀之策非常悲觀,認為與其被張須陀拖在章丘戰場上,最終敗於東萊水師和齊王楊喃的夾擊之下,倒不如乘着齊魯人和張須陀大打出手的時候,先行「開溜」,如果東萊水師和齊王楊喃來得快,三路官軍把齊魯人包圍了,那麼官軍必定需要時間圍殲,而這個時間恰好就是河北人渡河北上逃離齊郡的「救命稻草」。
劉霸道等豪帥把安全撤離的希望寄托在對戰局發展的假設上,打算豪賭一次,所以根本就沒有繼續打下去的意思,而孫宣雅是根本就沒有返回河北的想法,他是決心留在齊魯發展了,所以他決心要打,要與齊魯人同生死共命運,為未來稱霸齊魯打下基礎。然而,無論哪一種對策,若想實現,都需要李風雲始終堅持在章丘戰場上,需要李風雲和王薄孟讓等齊魯豪帥齊心協力,否則以上兩種對策均將失敗,河北人必定有全軍覆沒之災。
關鍵時刻,劉炫站了出來,主動要求渡河面見李風雲,而他的身份不是河北義軍的信使,代表的也不是河北義軍的利益,他的身份是河北鴻儒,代表的是河北門閥士族的利益,也唯有如此,他才有資格做說客,才有可能說服李風
也正因為如此,劉炫主動向豪帥們透露了李風雲的身份秘密,雖然他沒有明確告訴李風雲出自何門何氏,但前有侯城會盟之目睹,後有中土鴻儒之暗示,淵博才學再加上身份尊崇者的承認,李風雲的身份已呼之欲出,一切盡在不言中。而更重要的是,這的確不能說,說出來對河北人乃至整個山東人都十分不利,但劉炫為何還要說?
第三百四十三章 先生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