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稍作遲疑後,旋即向李丹提出了一個疑問,「如果齊王對東征的預測十分悲觀,認為有機可乘,遂與李風雲達成秘密約定,那麼其目的就不僅是利用李風雲逃出東都,還試圖擁兵自重拓張實力,如此一來,當齊王為了奪取皇統,不惜與聖主決裂,重蹈漢王楊諒之覆轍時,山東人會不會傾力支持?」
李丹沉吟良久,答道,「以某看,漢王楊諒的教訓丨太過深刻,那場兵變實際上沒有勝利者,皇族自相殘殺,兄弟鬩牆,關隴人和山東人死傷慘重,而更嚴重的是,生靈塗炭,中土飽受傷害。所以,聖主和齊王也好,關隴人和山東人也好,都不敢在皇統之爭中輕易動用武力,畢竟現在國內外的局勢都不好,危機四伏,稍有不慎就會釀成大禍。此次東征便有緩解國內外危機之目的,一旦東征受挫,聖主的意圖未能實現,危機會更嚴重,那時若內有叛亂、外有北虜入侵,中土腹背受敵,則後果不堪設想。」
李密沉思不語。實際上他考慮的不是齊王,而是楊玄感。齊王明年是否會以武力脅迫聖主在皇統上做出妥協,李密無從估猜,不過正如李丹所分析,這種可能非常小,不論是齊王還是韋氏,不到絕望之刻都不會動用武力,而聖主從大局考慮,也不會把他們逼上絕路。但楊玄感肯定要動手了,明年東征若繼續進行,對楊玄感來說是發動軍事政變的最好機會,這種好機會只有一次,錯過了也就沒有了。
然而,齊王現在舉動異常,他不但在外領兵戡亂,還有擁兵自重的跡象,可以想像,一旦楊玄感在東都舉兵造反,那麼齊王必然要傾力剿殺,這對齊王來說可是一次千載難逢的以護衛國祚之功來衝擊儲君的機會。只是,兩人若想贏得勝利,不但需要贏得關隴人的支持,還需要贏得山東人的支持,缺一不可,而楊玄感和齊王的背後都有龐大的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持,所以能否贏得山東人的支持就成為關鍵。關鍵時刻,誰能贏得山東人的支持,誰的勝算就最大。
李密不得不思考,那一刻山東人會支持誰?李風雲又會選擇誰?是支持小越國公楊玄感,還是支持齊王楊喃?
李丹的回答有些模糊,從言辭上來看,他認為山東人會吸取漢王楊諒兵變失敗的教訓丨在局勢沒有明朗之前,不會支持兩者中的任何一個。
這可以理解,對山東人來說,楊玄感和齊王楊喃都是關隴人,河洛貴族集團和關隴本土貴族集團也都屬於關隴貴族集團,關隴人自相殘殺,山東人當然高興,當然要坐山觀虎鬥,甚至暗中推波助瀾,以便漁翁得利。
李風雲就是個明顯的例子。他自芒碭舉旗以來的一舉一動,如果仔細推敲,無一不在蓄意惡化國內局勢,尤其西進中原劫掠通濟渠之舉,更是讓東都政局急驟惡化。那麼,李風雲的所作所為,與大河南北此起彼伏的起義大潮,是不是可以歸結為,這是山東人在惡意地破壞中土的和平統一大業?李風雲和山東各路義軍是實施這一謀劃的急先鋒?既然如此,楊玄感在東都的軍事政變,豈不正好符合山東人的需要?
李密的心中情不自禁地又冒出了李風雲在臨別前的那句話。李風雲到底是什麼意思?他在暗示什麼?他顯然知道一些相關機密,但肯定沒有確切證據,就如他知道中樞有內奸一樣,就目前從行宮傳來的消息來看,那個人穩若泰山,隱藏得非常好,沒人能抓到他叛國證據,所以裴世矩也只能是猜測,而李風雲顯然在試探自己,或者,他在向自己傳遞某種善意的訊息?
李密權衡再三,毅然決定向叔父李丹透露一些機密,看看能否憑藉叔父豐富的政治經驗,推測出李風云為什麼要說出那句蘊藏着無窮玄機的話。
「臨別前,李風雲曾向某提到東都有一股陰謀推翻變革的黑暗勢力,預測這股勢力可能在明年東征的關鍵時刻下黑手,以斷絕通濟渠來摧毀東征,給聖主和中樞以致命一擊。」
李丹詫異地看了李密一眼,不以為然的搖搖頭,「不論是先帝時期還是聖主登基之後,這種謠傳始終不絕於耳,充斥於朝堂之上,而事實上這就是公開的秘密,但凡因變革而利益受損的豪門世家乃至普通貴族,只要是思想頑固者,不知適者生存者,不願隨着時代的變化而改變者,都有推翻變革的意願。」李丹指了指自己的胸口,「所謂黑暗勢力,不存在於陽光之下,只存在於內心方寸之間
第兩百五十五章 憂鬱的李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