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聯盟發展壯大十分有利。在他記憶中的歷史裏,明年是第三次東征,後年是南北大戰,也就是說,在未來兩年裏,北疆鎮戍力量不但得不到有效補充,反而每況日下,這就是他的機會。
只要他在燕北做出與北虜不共戴天之勢,聖主和中樞就一定會想方設法利用聯盟這股力量對抗北虜,而辦法無法就是招安和默契,但因為聯盟和齊王的特殊關係,招安聯盟實質上就是擴張齊王的實力,所以不出意外的話,聖主和中樞不會下旨招安,只會行驅虎吞狼之計,驅趕聯盟這頭「小老虎」去斗殺塞外的一大群惡狼,如此聖主和中樞便能從中漁利。
但是,這種「默契」的建立,首先必須贏得最高層的默許,聖主和中樞必須正確認識到南北危機的嚴重性,必須意識到南北大戰已一觸即發,唯有如此才能讓聯盟具有成為聖主和中樞宰殺北虜之刀的價值,才能讓聯盟在進入燕北之初,免遭鎮戍軍的四面圍殺,才能讓聯盟贏得立足燕北的充足時間。
如何才能把聯盟的這一想法傳遞到聖主和中樞手上?李風雲想到了李子雄。
李子雄做為中土元老級功勳大臣之一,與中樞很多大員,包括中樞最高決策層的核心成員有來往,雖然未必有交情,但最起碼可以遞上話,這就行了。雖然李子雄現在是聖主詔令的通緝犯,但他曾經位列中樞,位高權重,在軍政兩界都有相當高的威望。人倒了沒關係,名聲還在,功勳還在,李子雄以罪囚之身陳奏天子,這份奏章還真沒有人敢半道攔截。
但李子雄不會聽從李風雲的擺佈,更不會上陳天子自取其辱,畢竟他與李風雲之間缺乏信任,在聯盟里他也沒有實力與李風雲分庭抗,而更重要的是,他對聯盟沒有絲毫歸屬感,聯盟對他來說不過是個避風的小港灣,風平浪靜了他就會離開,既然如此,他憑什麼為聯盟勞心勞力?
於是李風雲在封龍山議事上,給了李子雄軍隊,把韓世諤、周仲等豪門貴胄和上萬軍隊給了他,還把牛進達所屬的魯郡軍隊也給了他。轉眼工夫,李子雄就從孑然一身的避難者,搖身一變為擁有一萬四千餘將士的豪帥,實力直追李風雲。
有軍隊就有實力,有實力就有話語權,李子雄一旦在聯盟內部取得了話語權,那他理所當然就可以與李風雲分庭抗禮,但李風雲不以為意,根本就不擔心李子雄篡權奪位。原因很簡單,李子雄終究是中土的元老級功勳大臣,他戎馬一生威名赫赫,臨老了竟然背上叛賊之名遺臭萬年,禍害子孫,實在不甘啊,只要給他一線機會,他都要逆轉乾坤,都要讓自己清清白白而死,不至於讓祖先蒙羞,讓後代受辱。所以這樣一個「悲情」的老人,你只要誠心誠意幫助他實現自己的最後願望,他必然坦誠以對,百倍千倍地回報你。
接下來李風雲又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策,他把北上飛狐為聯盟開闢一塊立足之地的重任交給了李子雄。這是對李子雄的絕對信任,李子雄當然感動,不過李子雄也清楚,李風雲此舉實質上就是把他和聯盟牢牢捆到一起,讓他對聯盟產生歸屬感,一旦有了歸屬感,他就不得不為聯盟謀利益了。
對此李子雄有些困惑。如果站在李風雲背後那幫人的立場來看,在第一次東征大敗,第二次東征倉促開始,南北關係急驟惡化,北疆鎮戍危機四伏的情況下,把齊王和聯盟這兩股力量拉到北疆,的確有助於改善鎮戍之困境,但齊王和聯盟的最終命運是什麼?凡事善始善終,有了開始總要有個結束,齊王和聯盟到底是南北大戰的犧牲品,還是決定中土未來的命運?
在李子雄看來,前者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李子雄只想轟轟烈烈地戰死,無論對齊王還是對聯盟,都不抱任何希望,然而李風雲在封龍山的「異常舉動」,卻讓李子雄突然產生了一種莫名悸動,既然手上有了軍隊,那麼除了戰死沙場外,應該還能做更多的事。
李子雄雄心再起,便有了與李風雲認真合作的想法,但李風雲背後那股勢力實在太強,他非常忌憚,正好李風雲又始終保持着某種神秘感,顯得諱莫如深,讓人疑神疑鬼,所以李子雄不得不謹慎小心,不得不先摸清李風雲的底細。
現在有了「摸底」的機會,李子雄也就毫不避諱,直接試探,而李風雲只能正面回答,「實不相瞞,某認為,未來在北疆,招安無法發揮我們的最大
第六百零四章 心機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