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八,方城,奚王府。
方城位於索頭水中下游平原地帶,過去它是安州的首府,現在是奚族大本營奚王府所在。
阿會正這個奚王是自稱的,並沒有得到小宗主突厥汗國和大宗主中土大隋的承認。在突厥汗國,凡有力別部首領均為俟利發,而阿會正就是奚族俟利發,至於中土大隋,對奚族卻是不屑一顧,因為突厥汗國都是中土的藩屬,突厥可汗都要自稱臣下,那麼奚族對中土而言不過是突厥汗國一個較大別部而已,當然不予重視。
相比而言,中土對遠東霸主高句麗、對西土的吐谷渾、對西域諸國倒是「另眼相看」,勉為其難封了它們的首領一個「王」,算是承認它們的藩屬地位。
從中土的角度來說,有藩屬地位和沒有藩屬地位,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待遇完全不同。以每歲朝貢為例,藩屬國和塞外諸族都要去東都朝貢,藩屬國受到的接待規格很高,若藩屬國主親臨東都,中土皇帝還要隆重歡迎,而普通塞外諸族有時候連皇城的大門都進不去。說白了就是實力,你沒有實力就得不到中土的認可,無法贏得中土的尊重,當然也就無法享受中土所給予的各方面的優惠待遇。
中土不承認奚、霫和契丹東北三族的藩屬地位,實力不濟是原因之一,另外還有複雜的政治原因。這三族名義上都是突厥汗國的藩屬,而突厥汗國是中土的藩屬,那麼這三族當然就沒有資格成為中土的藩屬,如果中土非要接納它們,等於從突厥汗國的嘴裏奪食,既丟面子又失信義,毫無意義。不過這些都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實際上中土人覬覦東北已久,只等時機合適就要收入囊中,既然如此,為何還要承認它們的藩屬地位?而且中土擺出蠶食東北之勢後,突厥和高句麗倍感威脅,都加大了對東北之地的控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牽制突厥和高句麗的作用。
奚族被列強所圍,岌岌可危,當然想方設法突破重圍,竭盡全力強大自己,而最直接最便捷的辦法就是投靠一個實力強悍的「老大」,而這個「老大」理所當然就是與其比鄰而居的中土。奚族的投機之心,豈能瞞得過中土的眼睛?豈能被一個小小的異族玩弄於股掌之間?所以阿會正三番兩次到東都朝貢,向中土聖主表忠心,懇請中土承認奚族的藩屬地位,認可他這個奚王,均被婉言拒絕。
阿會正無奈之下,只好耍流氓,到處宣揚中土承認了他的奚王身份,但為了避免刺激到突厥人,倒是不敢說中土承認了奚族的藩屬地位。大家都是明白人,只要阿會正不損害到別人利益,也就任由阿會正用這種無聊手段滿足他的虛榮心。中土笑而不語,突厥人也樂得看熱鬧,於是阿會正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奚族之王。實際上阿會正死要面子活受罪,我就要做奚族的王,你能奈為何?我非要你中土和突厥人承認幹什麼?
然而阿會正不但要面子,還要里子,還要拓展疆土發展實力。
今年秋天遠東局勢基本明朗,高句麗在中土連續兩年的攻擊下幾近崩潰,契丹人失去了強有力的支援。另外大漠牙帳內部矛盾激烈,主掌東北三族的步利設阿史那咄爾和磧東南牙旗的叱吉設阿史那咄捺為了向政治對手施加壓力,也有意混亂東北局勢以要挾牙帳,兩人因此默許甚至慫恿阿會正攻打契丹。正好中土亦陷入內憂外患之中,自顧不暇。而這些有利條件給了奚族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於是阿會正果斷出兵,傾盡奚族全部力量攻打契丹,試圖改變東北三足鼎立之格局。
但是,奚族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它在列強夾縫中也只能求生存,謀發展太難了,而奚族五部發展不起來,對本來就屬於中土的這塊地盤以及居住在這塊地盤上的漢虜兩姓的控制力就弱了,而安州本土力量與中土幽燕的地方勢力原本就是一家,這種由血緣和利益相連的親密關係即便有長城也隔斷不住,所以奚族也是內憂外患,而且非常嚴重。
奚族強者阿會正之所以迅速崛起,並稱雄於奚族五部,就是得益於他採取了正確的辦法,較好地處置?內部危機,而辦法就是妥協再妥協,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大程度地緩解奚族與本土勢力之間的矛盾,攜手結盟一致對外,於是奚族利用安州本土勢力從中土獲得大量資源迅速發展,而安州本土勢力則藉助奚族五部的武力和穩定的內部環
第七百七十一章 奚族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