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這邊剛剛分兵出發,李風雲那邊就接到了蕭逸的密報,韋雲起和韋保巒率軍北上濟水了。
李風雲馬上想到了濟、菏水道。齊王果然有些手段,以主力迂迴到義軍後方,斷絕義軍退路,將義軍包圍在通濟渠一線,但此策對齊王來說有個致命要害,那就是義軍在危急時刻必然要斷絕通濟渠。
義軍聯盟曾對齊王出兵戡亂的時間有過分析和推演,認為七月是最佳時間,因為遠東雨季結束後,留給遠征軍攻擊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東征要麼勝利在望,要麼難以為繼無功而返,要麼暫時轉入休整準備來年再戰,把戰爭拖到第二年。然而韋雲起在濟水一戰的主動求敗,讓局勢驟然複雜,齊王雖然以此為藉口提前出京戡亂了,但在政治上卻把自己推到了風口浪尖,東都上上下下似乎都看到了齊王正在重走漢王楊諒以武力爭奪皇統之路,於是暗流涌動,代表不同政治立場的各種勢力非常「默契」地匯成了一股龐大力量,推動齊王一步步走向父子相殘的不歸路。
「現在是六月中,東征戰場的走勢尚不明朗,遠征軍更需要源源不斷的軍資供應,通濟渠無論如何不能斷絕,所以此刻齊王出京戡亂,應該以保障通濟渠暢通為第一要務,為此正常的戡亂策略應該是以強大武力為威懾,步步進逼,迫使我們步步後退,漸漸遠離通濟渠,最終不得不大踏步撤出中原。」蕭逸一邊看着李風雲焚毀密信,一邊緊皺眉頭低聲說道,「但齊王卻反其道而行之,尚未出關就逼迫我們斷絕通濟渠,根本就不怕通濟渠斷絕影響到東征戰場,這是為什麼?難道他當真失去了理智,決心與皇帝公開決裂,父子相殘?難道他不知道東都有眾多惡狼正等着他掉進陷阱,然後一擁而上把他吃得一於二淨
李風雲沉吟稍許,若有所思地說道,「如此看來,韋雲起濟水求敗不單單是為了讓齊王提前出京戡亂,還有另一層原因讓他敢於冒通濟渠斷絕之風險行險一搏。」
「什麼原因?明公估猜到了甚?」蕭逸問道。
「東征戰場上的形勢可能發生了某種重大變化。」李風雲說道,「這個變化讓齊王對通濟渠的斷絕並不在意,如此一來,我們對局勢的判斷就出現了錯誤,過高估計了通濟渠斷絕對齊王的威脅,於是齊王便能利用通濟渠誤導我們,拖住我們,最終把我們一網打盡。」
李風雲望着若有所悟的蕭逸,問道,「可有東征戰場的最新消息?」
蕭逸搖了搖頭,「最近一直都沒有,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高句麗主動投降,雙方談判進入了關鍵時刻,行宮封鎖了所有消息?」蕭逸旋即似有頓悟,急切說道,「明公,齊王迫不及待的出京戡亂,是不是因為他知道高句麗人投降了,東征即將結束?」
李風雲一口否決,「以齊王現在的處境,他能獲悉的消息,我們一樣可以知道,退一步說,就算我們的消息延誤了,還有蒲山公,蒲山公對東都的動靜可謂瞭若指掌,任何一絲風吹草動都瞞不了他。」
「他上面有通天人物,東都的動靜當然無所遁形。」蕭逸不以為然的搖搖頭,繼續剛才的話題,「明公,以你的估猜,東征戰場上可能出現了什麼重大變化,使得通濟渠的斷絕已經無法威脅到齊王?」
「不出意外的話,這段時間東征戰場之所以沒有消息,不是因為高句麗人主動投降,雙方在反覆談判,而是因為皇帝和中樞中了高句麗人的緩兵之計,等到他們醒悟時,遠東雨季已經來臨,留給遠征軍的攻擊時間已寥寥無幾,而遠征軍至今還滯留在遼東城下,距離平壤還有一千餘里,所以戰爭不可避免的要延續到第二年。」
李風雲目光深邃,語調平靜,娓娓道來,仿若親眼所見。
「遠征軍至今還在遼東城下?」蕭逸不相信,認為李風雲的這個猜測太離譜了。遠征軍三月十四日強渡遼水,十六日開始圍攻遼東城,至今快三個月了,竟然還沒有攻克,這怎麼可能?幾十萬中土衛府軍精銳,攻打一座幾萬高句麗人戍守的城池,三個月都打不下來,這種可能性有多大?
「攻打高句麗,遼水是第一道天然險阻,遼東城是第二道防線,烏骨城是第三道險隘,鴨綠水、薩水是第四、第五道天然險阻,然後就打到平壤了。」李風雲反問道,「遠征軍自渡過遼水、包圍遼東城以來,你可曾聽到他們包圍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