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一位老木匠師傅抱怨過:「現在做個箱子做個架子都用木釘汽釘木螺絲,放在以前別說這些小件,就算你蓋間房子造艘船,哪怕用了一根釘子都得讓同行笑話死。網」
中國人習慣把釘子稱為「洋釘」,顧名思義——釘子屬於泊來品,西洋玩藝。但這種說法並不盡然。
中國鐵匠掌握冶金鍛造技術的歷史很悠遠,不過在洋釘引進之前釘子這種東西不是絕對沒有,而是基本未投入量產,且用途多在武器和工事之上,比如兒狼牙棒,陷馬坑,以及隋唐時期開始釘釘子包鐵皮加固城門等。
民間釘子的使用無論從原料採集、鍛造成本還是流通渠道等角度來講,都不是一個省時省力省錢的過程。作為普通勞動者的木匠,大批量使用釘子帶來的高造價也不切實際。於是乎,中國木匠更偏愛鉚榫結構,直至發展到用不用釘子成為衡量木匠水平的一個尺度。以至於在木匠行里,「這小子,就會釘釘子」成為了一句最惡毒,侮辱、兼誹謗性質的辱罵。比罵人家祖宗八代,更容易激怒對方。
當然,傳統木匠也不是完全不用釘子。在工程上釘子突出的功能不是工具而是構件。上至皇宮內院,下至官員豪宅,大門上幾乎都有門釘,除了裝飾,還是等級制度的體現。所以,門釘又衍生成為一種文化。至明清時期,門釘的使用數量已經成為了身份的象徵:皇宮規格最高,九排九列八十一個,老百姓房子再好也得叫寒舍,門上沒有釘子,所以,平頭老百姓被稱之為「白丁」。
我口若懸河搖頭尾巴晃的把這套大論點對陸老爺子講了一通,本以為能得到他的誇獎,沒想到陸老爺子淡淡然問我一句:「既然你說是因釘子造價高,那木匠罵人說這小子只會釘釘子,充其量不過是說這木匠鋪張,怎麼會像罵了人家八輩祖宗那麼嚴重呢?」
這個問題,我被問的啞口無言,尷尬的看了虎子舅一眼。虎子舅翻瞪我,哧之以鼻:「好好聽着,我師父這是教你能耐呢!」
陸老爺子呵呵一笑:「大光,釘子屬金,你說金木共用的傢伙什都有什麼?」
我想了想:「工具,刀槍之類的吧?」
陸老爺子點點頭:「好孩子,你很聰明。以金做鋒,木做柄,不是工具就是武器。你想想,金木共用蓋間房子,你是想有刀兵之劫還是想一生勞碌呢?過去有缺德的木匠,因為東家得罪了自己,出於報復在上樑之時給東家下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偷偷在房樑上釘一根釘子。」
我晃然大悟,情不自盡冒出一句日語:「哦,搜哇滴斯內!(原來如此)」
虎子舅罵了我一句:「臭小子別給我在這耍怪態!」嚇得我一吐舌頭不敢吱聲了,繼續看着院子當中擂台的局勢。(百度搜索網更新最快最穩定)
只見院中兩人正忙活得熱火朝天。
羅常青接過鋼絲繩後,把鋼絲繩頭搓散壓成一扁排,用兩塊三角截面的木條夾住,又繞了兩周。然後以同樣規格的三角截面木條圍成了一支圓木桶,木條和木條之間都扣出了公母槽。這種連接方式我很熟悉,地板和地板之間就是如此結構。而且這種公母槽和中國傳統的技法不太一樣,槽沿邊緣帶回勾,咬合之後成為鎖扣結構,只在某一個角度上才能夠分開,其他角度始終牢牢固定在一起。
聽說這項技術是從德國進口的,當時德國人因為我們盜用了專利還跟中國打過官司,後來也就不了了之了。沒想到羅常青身為傳統木匠,還懂得洋為中用。
轉眼之間他的絞盤就拼成了,離遠瞅像個筆筒似的,很是精緻漂亮。
而施文的絞盤相對比較粗糙,只是一根粗細適中的原木,扒掉外皮又在原木身上刻出一道道溝痕,每條溝痕的寬度正好是鋼絲繩的直徑,應該起到防滑的作用。施文又用手中的銼刀尖將離鋼絲繩頭十公分左右位置上的細鋼絲挑鬆散,橫着塞里一根寸許長的小木棍。然後將插着小木棍的鋼絲頭一起塞進了絞盤上早已經鑽好的窟窿里,擰了兩圈。我看出來了,這個窟窿八成是里大外小,小木棍順進去再橫頂,剛好能把鋼絲繩卡住。然後,又從班門兒陣容中招呼出兩個男的幫忙,將絞盤抬起旋轉,纏上鋼絲繩,纏了大概二十來圈。
那邊羅常青的絞盤也纏了差不多同樣的長度,直到任成山拿出來的鋼絲繩基本被他們兩個繃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