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相讓陣亡將士遺孤稱他為「帥父」的舉動讓在場的一眾文武不禁聯想到了當年的大西王張獻忠,因為這個舉動和收義子幾乎如出一撤。
張獻忠生前在軍中設了少年營,收了其中不少出色的少年為義子,如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這四位後來大西軍的傑出統領就是張的義子。
除了這四位外,另外還有八人,被稱為大西軍的「十二太保」。「十二太保」在張獻忠死時,只剩孫可望四人,其餘八人或是與明軍戰鬥而亡,或是與清軍戰鬥而亡。
現在周士相雖然沒有直接以義父自居,而是稱帥父,但二者的意義顯然沒有區別。自古以來,只要是加了父字的,不是乾兒也義子了。
不過將領們沒有多想,只覺周士相讓這些孩子稱他為「帥父」,是體恤他們戰死的父親,是為了讓這些孩子將來都能出人頭地,是為了履行對陣亡將士的諾言,也是提升軍心士氣的一種手段。
這種手段於這個時代太過常見,也很有效,讓人無可厚非。就是當初宮裏的太監們,不也喜歡收乾兒麼。那些朝廷的大學士們雖然沒有收乾兒義子的習俗,可那門生座師和這義父義子又區別在哪裏?
將心比心,若自己將來有一天也在戰場陣亡了,那麼諸將顯然願意自己的兒子能夠拜周士相為義父。因為這是除了在戰場殺敵立功之外,更能晉身的一條捷徑,同時這也是對自己的肯定。無有報國在前,大帥又如何會看重於你。
作為大帥的義子,還有什麼身份能比這個更值得大帥信任呢?可以肯定,將來這些少年們人人都會有一番屬於自己的造化,他們當中或許會湧現太平軍的最優秀人材,因為他們的康莊大道在這刻起,已經被他們的領袖親自鋪成。
相對武將們的心思單純,文官們卻想的多了。一起來的江蘇巡撫蔣國柱就想到歷代開國皇帝可是多喜歡收義子的,如唐末的李克用就收了13個義子,被稱為「十三太保」;而大明的開國洪武皇帝早年也曾收過義子,其中朱文正、沐英、李文忠等人後來都成了開國功臣。張獻忠設少年營收義子,無疑是仿效前代帝王,事實也證明,張的一眾義子都被他委以重任。孫可望、李定國四人更是在張死後接過了整個大西軍的指揮之權。
如今周士相以「帥父」自居,將這一干未來的太平軍中堅棟樑認為義子,居心又何在呢?
蔣國柱不動聲色的看了眼邊上凝眉的張長庚,心裏猜測對方此時在想什麼,同時又有些羨慕對方,因為據都督府的小道消息,周士相有意讓張長庚出任雲貴總督,要是消息屬實的話,張長庚可就比自己又提前一步了。
張長庚此時想的卻不是周士相收義子的事,而是在想這所陸軍大學未來會在大明朝堂佔據何等的份量。以周士相現在對陸軍大學的重視和資源投入,不難想像,陸軍大學的未來肯定比國子監還要光明,而這所大學走出來的每個軍官名義上都是周士相的學生,那麼是不是可以說,陸軍大學的學員有可能會成為天子門生呢?
做為降官,張長庚也好,蔣國柱也好,無論他們是否甘心,他們已經天然的和周士相綁在了一條船上。無論是為了性命還是前途,他們都不可能倒戈投向那位不問政事的定武帝,所以他們只能一心一意的輔助周士相。最重要的是,蔣國柱和張長庚投降以後,就一直是替周士相衝鋒在前,清欠、三案、鎮反可都是由他們直接落實,這就註定他們已然不可能再合江南士紳合流。
多爾袞當年的教訓可是瀝瀝在目,張長庚和蔣國柱可不想自己將來成為周黨餘孽,所以對於周士相稱帝這件事,他們是打心眼裏支持並且極為熱衷的。只是二人探過幾次口風,周士相卻滴水不露,這讓二人心下也是摸不到邊,不知道這位齊王殿下到底打的什麼算盤。
要說沒有篡位自立之心吧,三大案、鎮反如火如荼,許多反對太平軍的士紳都在這一連串的動作中被拔根而起。並且大都督府也公然在鎮江設立,從權力而言,現在的周士相只差加九錫了。當年的孫可望恐怕也有所不如,因為孫可望在時,可沒有一統明軍,而周士相現在卻是把控着所有軍隊,根本不虞會出現第二個李定國。南京顧炎武搞出的風潮和隨後親軍抓人的舉動也表明,這些事的背後都有周士相的影子。
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法西斯的幽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