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來,乙位面中國新朝海軍沒有為自己製造一艘戰列艦,全部的研究和工程人員集中起來搞一件事——造航母。
不是本世界20世紀八十年代之後那些複雜到要老命的噴氣式戰機航母,而是二戰時期水平的螺旋槳飛機航母。走的路線卻跟本世界並不一樣,不都是在戰列艦為底版改造,而是從頭開始全新設計。
當然了,他們手裏有從本世界搜集來的各種航母資料作為參考,又有來自本世界的超級計算能力幫助進行圖紙測算、艦型測試、分段設計和生產工藝分解設計等等。
為了培養乙位面的艦船設計能力,整個工作都沒讓本世界的劉胖子等人插手,完全是靠着焦海一幫人自己從頭開始,一個一個子系統往外摳,最終弄出來的全體設計。
整個設計研究工作過程中,整整一代艦船設計專才被培養出來,他們從零開始的整合工業生產能力,一邊學習一邊實踐,慢吞吞的一步步走紮實了。在近乎不設限的財政撥款支持下,有了超級計算中心的輔助,論條件甚至比本世界2000年前的中國海軍都要好。
十年磨一劍,真不是浪得虛名。
在吃透了本世界海軍強國的設計理念,整明白了航母戰術策略等各方面內容之後,在最近的三年,開始從最終放樣模型,轉而正式建造。
其實就乙位面中國工業的水準而言,建造航母的所有工業能力和基本裝備、零部件生產,都是現成的。能夠自行建造4萬噸級戰列艦,航母所需的一切都可以提供。
新的東西,也只有艦載機的配備。不過,這同樣也是一個耗時長達十年的研究項目,藉助本世界提供的技術資料支撐,他們從一上來就跨越了最早的三十年艱難階段,進入到二戰中期水準。
飛行員的訓練相當麻煩,必須長年累月的不斷實踐。從陸地模擬平台,到海上艦船改裝平台,一點一點的測試起飛、着艦。最終,形成全艦的戰鬥能力。
最最麻煩的。卻是航母管理與指揮。
一艘航母,就是一座移動的小型城鎮,同時也是一座需要數千人緊密配合的大型工廠,是否能夠做到流暢嚴密的運轉,直接決定了戰鬥力的輸出比例。
在本世界。相當數量的軍迷只知道關注航母的排水量、彈射系統、動力、航速等等,扒着數據一個一個的對比,卻不知道真正的關鍵,卻是整體的管理與運行。
這方面,本世界的中國海軍因為先天上的缺陷,一直到九十年代就沒有大型艦艇的使用指揮經驗,因此即使得到了整套的瓦良格航母資料,拿到半殘的艦體,從吃透到改裝成功,再到形成戰鬥力。也要經過十多年的漫長時間。
很多人光知道看西方列強的表面數據,諸如二戰時期英美等國下餃子一樣的造航母,十幾個月就能投入戰鬥等等此類。卻不想想,除了美國海軍之外,歐洲傳統海軍強國,至少也有一兩百年的海軍建設使用經驗。
從風帆戰艦時代,到整齊戰艦時代,再到無畏艦時代,上百年的海上作戰經驗,從百多人到上千人的艦員管理與指揮經驗。都是他們最終完成航母指揮作戰能力的深厚基礎。
本世界的中國海軍,從北洋時期基本斷檔,到新中國八十年代後艱難起步,中間落下的功課太多太多。想要從頭學習。二戰水平的沒用了,冷戰時期的,人家不給你,只能是一邊設法弄資料偷師,一邊自己摩挲着總結。
而海軍卻又是個非常耗錢的軍種,沒錢別玩海軍。這是硬指標。
中國海軍也就是從21世紀開始,經濟大發展、軍費撥款夠用了,才開始方開手腳各種動物下水折騰。滿打滿算,也就十幾年上下。
所以說,百年海軍真不是隨便能夠跨越的。
乙位面新朝海軍起步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到20世紀第一個十年末,前前後後加起來近四十年的風雨歷程。雖然前期進展緩慢,基礎打得卻很牢固。在甲午戰爭中他們表現出的素質,就算比不上英法列強,也肯定是合格的。
之後這十幾年間,老一輩海軍和新一代青年一起攜手,篳路藍縷的精心經營,終於在如今結出累累碩果。
在此背景下,第一種「鯤鵬級」航空母艦終於誕生。
第六三零章 中國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