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蔡挺,章楶聽到消息後也喃喃說道:「消息來得太遲,不然蔡公可進兩府。<」
不是消息來得太遲,而是李諒祚死得太晚。
當然,它不及割下龍頭之功,也不及活捉黃龍之功,不過終是因為大順城之戰,三軍奮殺,才造成李諒祚死亡的。可以想一想李諒祚之死,會給宋朝帶來多麼有利的局面?
蔡挺是穩進兩府了,那怕韓琦與文彥博聯手都壓不住。
但兩人想錯了,不要小看那個梁氏,這個主才不省心呢。
章楶又說道:「至少蔡公能擔任郭公之職。」
也不能怪章楶小看郭逵,確實現在郭逵還真拿不出手。
「質夫,你不懂,這是韓公有意載培郭逵,所以才將他調到渭州。」
「這有何關係?」
「緣邊四路大臣,老夫,陸詵,李參,王素,若無這一戰,包括老夫在內,都沒王公資歷深,威名盛。但因為當年富公有意提撥王公,將他調到開封府擔任府尹,後富公回家丁憂,韓琦便冷處理了王公,王公不滿,便不作為,於是被彈劾,出知定州、成都府。然李諒祚多次出兵犯邊,國家無人可用,這才將王公調到渭州。郭逵下來,執掌四路安撫使之重職,如今四公,老夫朝堂上沒人會調,所以他不會頂替老夫,那麼還能頂替誰?」
章楶明白了,王素是賢相王旦之子,而且三槐王也是宋朝有名的官宦世家,本人要軍功有軍功。要政績有政績。要資歷有資歷。
那麼郭逵來陝西。想要四路兵馬全部聽到他調動,必須過其他三路長官這一關。
李參與陸詵這兩關好過,但蔡挺與王素這兩關都難過。郭逵憑啥讓這兩個大佬俯首聽令?得,還不如叫王巨對韓琦發號施令呢。
不過現在不能調蔡挺,怎麼調,不調還能用一個西北需重臣的名義壓着功勞,一調只能往兩府里調,最少得調入西府。韓琦高興嗎?
那麼只好調走王素了。
「所以聞聽王巨進京述職,慶州諸官員都替王巨感到高興,老夫不以為然,王巨同樣不以為然。」
這樣一講道理也就簡單了。
蔡挺幾乎是王巨變着法子請來的,兩人一主一副,確實立下大功。
某種意義上講王巨與蔡挺的關係就有點**不清了。
韓琦對蔡挺不高興,對王巨也不會太高興,但有的在詔書里不大好說,進了京城便好說了。並且想找王巨的麻煩也很容易,比如賣戰俘。比如那個私商,比如那個擅自強軍。再比如派幾十個壯馬前去恐嚇白豹城的西夏將士,雖然這些麻煩都不會致命,不過能給王巨添堵。七弄八弄之下,王巨功過相抵,大不了加一級官,調往他處,這件事就算了結了,而且都不用韓琦出面。
「這樣說來,子安大約不會回華池縣了。」
「肯定不會回來。」
「不過蔡公,比你想的還要麻煩,韓公三丁刺一,因為子安出生在邊境,司馬公將子安喊去詢問,司馬公又利用子安的話彈劾了三丁刺一,這讓韓公多少有些不悅,這才有了華池知縣的授職。」
明處上那是朝廷優待,可去年來到華池縣,那真是一個好差事麼?只不過因為王巨的軍事才能與精密的謀劃,將這件事由壞變成了好。
「哦,」蔡挺驚訝一聲,實際眼中閃過了一絲喜色,只是很快消失,章楶未注意。
「不過子安也無妨……蔡公,聽聞陛下入冬後龍體欠佳?」
「是啊,可惜了眼下大好時機。」
「蔡公,有一件事下官不知當說不當說。」
「但說無妨。」
「子安在京城與潁王殿下結識,殿下對他十分看重。」
「竟有此事,老夫為何不聽你們說起?」
「當時殿下與子安結交時,子安只是一名舉子,唱名東華門外後,子安已是臣子,不便與殿下往來了,因此這件事子安罕與人提及,知道的估計不過數人而己。」
「此子當值得信賴,」蔡挺贊道。
如換別的人,又只是一個二十不到的青年,早將這件事拿出來顯擺了,但自己來到慶州那麼長時間,王巨連半個字都沒有吐露,就憑藉這份嚴實的口風,也值得信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