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1。塞其兌,閉其門2;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3,是謂玄同4。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5;故為天下貴。
&文]
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竅,關閉住嗜欲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深奧的玄同。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範圍,所以就為天下人所尊重。
&釋]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句是說,知道的人不說,愛說的人不知道。另一種解釋是,聰明的人不多說話,到處說長論短的人不聰明。還有一種解釋是,得「道」的人不強施號令,一切順乎自然;強施號令的人卻沒有得「道」。此處採用第二種解釋。
2、塞其兌,閉其門:塞堵嗜欲的孔竅,關閉起嗜欲的門徑。
3、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此句意為挫去其銳氣,解除其紛擾,平和其光耀,混同其塵世。
4、玄同:玄妙齊同,此處也是指>
5、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這幾句是說「玄同」的境界已經超出了親疏、利害、貴賤等世俗的範疇。
&語]
四十二章和前一章講的都是「和」,這一章接續前章,重點講的也是「和」。四十二章說「沖氣以為和」,是講事物矛盾着的雙方,經過鬥爭而達到和諧與統一。前一章講的「知和曰常」,即以和為事物的常態。本章講怎樣可以保持常態的和。這三章之間層層深入,邏輯性極強,向人講述了「和」的最高道德境界。不過這一章文字蘊含很深,這就不僅僅是指執政之人,而且也包括世間人們處事為人的人生哲理。他要求人們要加強自我修養,排除私慾,不露鋒芒,超脫紛爭,混同塵世,不分親疏、利害、貴賤,以開豁的心胸與無所偏的心境去對待一切人和物。如此,天下便可以大治了。
&析]
在老子看來,得「道」的聖人,即修養成理想人格的人,能夠「挫銳」、「解紛」、「和光」、「同塵」,這就達到了「玄同」的最高境界。對此,車載評論說:「銳、紛、光、塵就對立說,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就統一說。尖銳的東西是容易斷折不能長保的,把尖銳的東西磨去了,可以避免斷折的危險。各人從片面的觀點出發,堅持着自己的意見,以排斥別人的意見,因而是非紛紜,無所適從,解紛的辦法,在於要大家從全面來看問題,放棄了片面的意見。凡是陽光照射到的地方,必然有照射不到的陰暗的一面存在,只看到了照射着的一面,忽略了照射不着的另一面,是不算真正懂得光的道理的,只有把『負陰』、『抱陽』的兩面情況都統一地加以掌握了,然後才能懂得『用其光,復歸其明』的道理。宇宙間到處充滿着灰塵,人世間紛繁複雜的情況也是如此,超脫塵世的想法與做法是不現實的,眾人皆濁我獨清的想法與做法是行不通的,這些都是只懂得對立一面的道理,不懂得統一一面的道理。只有化除成見、沒有私心的人,才能對於好的方面,不加阻礙地讓它儘量發揮作用,對不好的方面,也能因勢利導,善於幫助它發揮應有的作用,『同其塵』,是對立的統一道理的較高運用。」
&利]開啟簽到樹養成計劃!贏免費vip特權!
《道德經》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