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將陸續開講道家之道經。佛家之佛經,道法和佛法的參悟,有利於我們修煉的參悟。群文件每天都有更新。
主要是講《道德經》,《金剛經》,《清靜經》和《心經》,等諸多經書在修煉中的實際應用,每天都會講一點,今天說的是《道德經》第一章,本人結合自己實修經驗,跟百度上的任何解釋都不一樣。
請師兄們辯證的吸取
道德經》第一章
論道非恆妙徼玄升
&文】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釋:(注意非百度所有)
道可道,非恆道。
凡人的道稱之為道可道
可以說出來,眼睛能看到,能觸摸到
實修人的道稱之為,非常道,說出來沒人信,肉眼看不到,觸摸不到。
名可名,非恆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生成之初,自然無法給予取名
生成之後,有了生命和萬物
就開始了對萬物的認識和分別心初現
兩句話的辯證關係為
道可道,凡人道,非恆道,實修道,都是道。
不見道可道,則失去非恆道,不見眾生性,則失去天道
道可道,非恆道,兩者缺一不可
故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
徼讀>
多音字
有端倪,邊際,頭緒跡象的意思
如果把這句話翻譯為經常無欲而觀,可以感悟到道的細微表現;經常有欲而觀,已游離於道性的邊緣。
大錯特錯了
說明沒有理解老子的本意
道可道,非常道,相互聯繫,是一整體,怎麼可能以有欲無欲簡單來判斷道呢?
有欲而觀,就看不到道的本性,無欲而觀才能看到?這就是理解偏頗了
也不懂老子的無為和有為的區別
&子·道德經》:常有欲以觀其徼>
老子所說的「徼」,即「徼妙」。恆無、恆有,兩者同出而異名。
因此故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
正確的翻譯為
天地萬物生成順序為由「妙」(虛無 )而至「徼」(實有),修道者應從「徼」而返歸「妙」本.此為全書宗旨.
歸納總結
恆有欲是世人入世法,是對的,做人要行道可道,有**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實有,這也是對的,遵循經濟規律,有勞動既有所得,不然怎麼行人道,怎麼養家餬口?然後以此基礎上,去修煉行出世法,過度升級到無欲以觀虛無,有實有之徼升級返歸虛無妙之本。
這才是第一段的真意啊
很多修者片面的理解為,有欲離道遠,無欲離道近,實在是偏頗甚大
而應入世法,行入世,出世法,行出世,次序搞顛倒,不見眾生,則不見非恆道。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都是道,名可名非常名,有欲無欲都是出於意識對於萬物的反映,都是近道的表現。
有**近人道,在人道中接人待物。知有欲,功名利祿而不執迷於**和功名利祿,此即是無為,即是清淨。而非好壞不分,麻不不仁,頑空枯坐,兩條腿一盤坐在那裏,什麼都不想,此不是清淨,也不是無為,而是昏沉和不見眾生性;通過有欲升華到無欲,必須從人道中升華,在接人待物知而不執中升華,單一的打坐只是方便法門,即使能夠入定也離道甚遠。
關注官方qq公眾號「」&最新章節搶鮮閱讀,最新資訊隨時掌握
《道德經》第一章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