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制誥和翰林時,兩制才士中,以他的行文最為簡潔,但文字卻是最好的。一字褒貶,近於春秋之法。王珪之輩,即便用滿了好詞,都一樣望塵莫及……白首想見江南;欲尋陳跡都迷。這筆力,無人學得來的。」
韓岡點頭受教,對王韶看人看事的眼光又更加深了一層認識。
唐宋八大家,宋六家中以王安石和蘇軾後世的名氣最大。雖然有着各種各樣的因素在,但也可以說他們的兩人的文章,要高出儕輩一等。
而以韓岡的了解,蘇軾如今的文名雖高,但還是沒有到後世的水平。幾首千古流傳的名篇,現在也沒有出爐。文章憎命達,在他離開京城去杭州之前,蘇軾一路得到貴人提攜,來往的朋友,也皆是天下間的第一流人物。人生一片坦途,要想能作出觸動人心的作品,當然是很難——直到他被迫離開京城,才有了向更高一層攀登的機緣。
就不知道還沒東坡之號的蘇東坡,曰後會不會謝自己。韓岡想着。
至於王安石的水平,那是幾十年的積累出來的結果,當然不是眼下的蘇軾可比。厚積而薄發,不經意間寫出的詩作,並沒有太過追求文字的華美,而是將心中感觸隨筆而發。他詩賦文章的水平,來自於心胸、見識和經歷,文采反而只佔到很少的一部分。這樣的文字,的確不好學,也不便學。
「先不說這個了,都是以後的事。」王韶將方才說得都丟到一邊,「再過兩天就要發榜,玉昆你倒是養氣到了家,竟然一點也不見你擔心。」
正如王韶所說,再有兩天就要發榜,能在發榜前還能如此輕鬆談笑的士子,當真並不多見。韓岡就算上的才華不到家,但他這份養氣功夫,也當得起他如今的名氣了。怎麼說他才二十出頭,平常人在他這個年紀,心思浮動得厲害,很少有寵辱不驚、安如泰山的沉穩。
「其實也不需要兩天後,明天夜中應該就能知道消息了,昨天見到王元澤,他便是這麼說來着。」
殿試上不會黜落考生,僅僅是決定名次高下。只要能登上禮部試的錄取名單,那便是一榜進士。榜下捉婿,有哪個會等到殿試之後才掛出的進士榜來捉?直接看到禮部試的結果就該出手了。
大宋皇宮,那是四處漏風,宮內的一點消息,轉眼都能傳得滿城風雨。貢舉合格的名單送進宮中,當天夜裏就能給抄出來,而排在前幾位的,更是天子剛剛看過,轉頭外面就得到消息了。
會守在在黃榜下捉女婿的,那都是些沒有門路的商人而已。若是手眼通天,禮部試合格名單送到宮中的當天夜裏,就能派人去守到心儀人選的落腳地,第二天人一出門,就能給捉將回來。
如果今科得中,以韓岡的名望,不同於沒有背景的貢生,關注得人絕對不少,基本上明天入夜前後就會有消息傳出來。而韓岡的身份,足以讓他在第一時間了解到今次考試的成績,最多也只會比天子遲上一兩個時辰而已。
王韶也是點頭,「那就等明天了。」
第二天,又開始下起了雨。
一個月來,國子監的大門,還是第一次不是在考試時間開放。一名內侍在一隊班直的護衛下,倏進倏出,匆匆離開國子監。
……………………
朝堂上最近並沒有什麼大事,趙頊的耳根子也難得的清淨了一些。
科舉是三年才得一次的大典,牽動着天下士子的心。在這件事面前,什麼都要放一邊,聰明的人都會選擇換個時間鬧事。
趙頊正等着,今年的考生有名氣的不多,比不上去年,更別說與群英薈萃的慶曆二年和嘉佑二年相比。王安石、王珪、韓絳,皆是慶曆二年及第。呂惠卿、曾布,都是在嘉佑二年博了個進士出身。
想來想去,能讓趙頊看高一眼的也只有韓岡一人而已。
韓岡的才智,趙頊當然相信,若是他能在家苦讀三年,一榜進士不足慮。只是他這三年來,為國事兢兢業業、出生入死。學問都耽擱了,現在來考進士,就不知會有幾分成算。
要是韓岡能有寫出些像樣的文章,編成幾卷文集,直接賜個進士出身,甚至進士及第也不是不可以。就如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那樣,五十卷的文集一獻,趙頊直接就給了他一個進士出身。
可惜韓岡現在不論是文名還是著作,都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