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小蘭的挽留下,三公和陳越已經談好了事情,但也沒有馬上就走,而是留在陳鋒家一起吃晚飯。
陳大勇隨後也提早回來,他對重修族譜和新祠堂落成的事情可就上心了許多,吃飯的時候就沒斷過這兩個方面的話題,跟三公和陳越聊得非常投機。
吃完飯後,陳大勇還是聊興未減的留下兩人繼續聊。
三公也聊起了興趣,還特地的講了一番他們陳家村的古,說是他們陳家村陳氏這一脈,原來是從ha西那邊遷移過來,那還是明朝末年崇禎時期,ha西因為乾旱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官府方面又因為賑濟無力,還一味彈壓,正所謂官逼民反,當時不少人就跟着李自成之流的做了反賊。至於,他們陳家村陳氏老祖宗當時有沒有從賊現在不得而知,已無考,反正就是那時候,他們老祖宗拖家帶口的從ha西那邊一路向東遷徙,輾轉萬里,最後才在這邊的陳家村落了戶安定了下來,開枝散葉,才有了今日陳家村的人口興旺和繁榮。
陳鋒聽着這段故事,也不得不佩服當年自己那位老祖宗,ha西那邊可是內地,而他們這邊卻是沿海,一西一東,這期間的路程何止萬里,古代那時候交通可沒現在這麼發達,更沒有汽車輪船飛機的給你坐,依照當時的歷史情況,很可能這位老祖宗是苦哈哈出身,地里刨食。一路步行或者一路推着獨輪車之類的一路走過來的,馬車、牛車之類的也不用想,若有的話,早就在這漫漫遷徙路途中遭那些官兵、反賊、強盜搶去了。
不用說。老祖宗這一路可謂是歷經千辛萬苦,七災難,跟去西天取經的唐三藏也可能有得一比,畢竟唐朝那時候社會治安可沒有明末亂世那麼不堪。
老祖宗的這種開拓創新冒險精神,老美的西部精神一比真的弱爆了工科生的彪悍人生。這讓陳鋒不得不佩服。若不是當年老祖宗的那份輾轉萬里之遙的勇氣,哪還有他們這些後世的子孫?
「三公,我們陳氏這一脈的郡望是什麼?」找了個說話間隙,陳鋒很好奇的詢問。
郡望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國範圍內的名門大族。古稱郡中為眾人所仰望的貴顯家族,《欽定四庫全書重編瓊台藁卷十》收錄的明代大學士丘濬公所作的《貴溪丘氏族譜序》說:「自唐人著郡望。而以河南望,丘良以襄公父子之顯融故也。」舊唐書說丘和、丘行恭父子二人死後均「諡曰襄」,故「襄公父子」就是指丘和、丘行恭父子。可見,唐朝時河南郡的名門望族有丘和家族。再如弘農楊氏,清河張氏。太原王氏,隴西李氏,吳興姚氏等也是地望的代表性姓氏。
在《百家姓》所列,每個姓都有郡望,代表着這個姓氏的出處。
三公雖只有小學文化。但畢竟是管理祠堂的人,對此也是非常清楚的。馬上就回答道;「我們這一脈的郡望是京兆郡,說是寒潮就有的郡。治所在長安,出自唐朝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陳鋒一聽就迅速在腦中的數據資料庫中搜索了一番陳寔和陳忠的資料,歷史上陳忠同名的太多,貌似都不符合,倒是陳寔這位自己的太太太`祖宗卻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人物。
他就是東漢時的陳太丘,官員、學者。字仲弓,潁川許(今河南許昌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人。少為縣吏都亭刺佐,後為督郵,復為郡西門亭長,四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將軍。司空黃瓊辟選理劇,補聞喜長,宰聞喜半歲;復再遷除太丘長,故號太丘。與子紀、諶並著高名,時號「三君」,又與同邑鍾皓、荀淑、韓韶等以清高有德行聞名於世,合稱為「潁川四長」。
《後漢書》裏面還有陳寔傳,著名的歷史典故《陳寔遺盜》也就是梁上君子這個稱呼的出處。
說是有一天晚上,有一小偷溜到陳寔家裏,躲藏在屋樑上面,想趁機偷竊。陳寔知道屋樑上面有人,並未喊人捉拿他,而是把子孫們叫到面前訓示:「今後每個人都應該要努力上進,勿走上邪路,做「梁上君子」。作壞事的人並不是生來就壞,只是平常不學好,慢慢養成了壞習慣。本來也可以是正人君子的卻變成了小人,不要學梁上君子的行為!」小偷感慚交並,下地叩頭請罪。陳寔勉勵他改惡向善,並贈絲絹布匹於屋樑上的盜賊,後人常以「陳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