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翻想去江南,最好還是嶺南。
張英覺得非常鬱悶,他不知道岳翻為什麼想要去嶺南,他想過很多種岳翻想要去的地方的選擇,但是唯獨沒有想到嶺南,而岳翻之後的那句話更讓他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咱們大宋朝做地方官的,不是經常要調職嗎?聽我一句,往南邊去,越南越好,哪怕是大海之濱,天涯海角,把家業祖業都遷過去,我不是用一個平民的身份,是用你的好友的身份,如此,方能保全自己和家人。
張英真的弄不明白,為什麼,為什麼岳翻會想要去嶺南做官,也要他把家業祖業遷移到嶺南,嶺南是什麼地方他不知道嗎?荒蠻之地,炎熱難耐,都是些不開化的野蠻人群居的地方,根本就沒有什麼像樣的城池,哪裏是安身立命之所?大宋王朝的祖宗之地就是中原之地,也是最繁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對於此而言,張英實在是不能理解。
他當然不能理解,正如同十年之後,所有大宋人都在歡欣鼓舞着國家終於收復了燕雲十六州,以為國家達到了鼎盛狀態,結果僅僅幾個月之後,宋這頭紙老虎就被來自北方的金戈鐵馬戳的透心涼,速度之快,進程之荒謬,幾乎讓所有宋人都無法相信。
但是無論張英如何詢問,哪怕是動用了縣太爺的官架子,岳翻也不說原因,其實也沒用,岳翻怎麼會理睬?只是這樣說,然後就要讓張英把注意事項告知自己,還有他當初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所遇到的考題,由小見大,岳翻可以一窺宋朝考官出題的規律和考試範圍。
就好象是大學裏面考試時,學生總是想要考試範圍,出題範圍,可是往往老師是和你打游擊戰的,個個都是行家裏手,總是喜歡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試圖取得完全勝利,造就一批掛科學生,好多賺取一些外快;而這一點,在大宋朝似乎並不流行,因為大宋朝的教材就是那麼一些,無非是在炒冷飯而已,岳翻想着,如果可以在這冷飯裏面加一顆蛋,炒成一盤蛋炒飯,想必也是極好的。
如何加蛋,那就要看岳翻自己如何操作了,反正岳翻擁有的過目不忘的記憶能力,讓他具有非常高的起點,如今的科舉考試,雖然只剩下進士一科,而且內容很多,但是該說不說,總該是要深刻的理解儒家經典的含義,然後作答,和如今的考試並無兩樣,而且進士一科裏面難免會遇到死記硬背的東西,就如同如今的默寫一樣。
背,就是背,林沖贈送給岳翻的那一套書籍成為了非常好的教材,岳翻拿出來,讓張英給劃劃重點,講解講解其中的奧妙所在,讓這個成功從應試教育中脫穎而出的實用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給自己講解一些真正可以用來應付京城裏面那些書呆子的招數。
考試,從出現開始,就是考生和考官鬥智鬥勇的一場戰鬥,考官如何如何的費盡心機得出難題,出偏題冷題刁難學生,試圖找出真正的「人才」,而學生也會如何如何的採用各種手段應對考官的刁難,比如紙條、槍手或者是賄賂考官等等,總而言之,能在這樣一場決定無數人命運的黑幕重重的戰爭中脫穎而出,需要一點手段和才華。
從這裏來看,整個中國歷史,從科舉考試佔據了選拔人才主流地位的那一刻開始,就是從考官和考生之間鬥智鬥勇的傳奇故事開始展開的,無數名臣奸臣重臣權臣都是從科舉考試裏面脫穎而出,成功忽悠考官,繼而登上權力巔峰,進而發展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君臣相愛相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在百無聊賴的史官的傳承下,構成了二十四家史的基本素材。
從此以後,考試就是選拔人才的不二方式,沒錯,岳翻很認同考試的存在,這的確是現階段唯一一種可以較為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方式,在大宋朝尤其是這樣,趙宋家法對科舉考試的關注不是一般二般的程度,趙匡胤親自規定了科舉考試的諸多規矩,力求面面俱到,平民出身的他,力求從整個平民階層裏面選出人才,而不是從所謂的世家大族,再者說了,唐末五代十國數十年的割據混亂,已經把世家大族階層摧毀了,宋代重塑的,是君主——平民二元社會。
不管岳翻如何嘲笑那些京城裏面的老學究,他都不能否認楊廣首創的科舉考試制度是一個很好的制度。
只是如今大宋朝的考試內容,實在是讓岳翻啼笑皆非,就拿明經來說,「明經」實在是個既可笑又討厭的東西,說白了就是填空題,把
二十四 我的心裡,有一個十年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