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總有許多無奈的事情需要許多無奈的人去無奈的做,而且不管這件事情做完之後是會死還是會活,做的人都要義無反顧毫無疑問的上,不得有絲毫退縮,所以,大家都不願意去做這樣的事情。
然而种師中就遇到了這樣的事情,整個西北兵團也遇到了這樣的事情,二十萬鐵血男兒都遇到了這樣的事情,他們每個人都是滿滿的無奈和反感,可是這又能怎樣呢?他們有選擇嗎?答案毫無疑問是否定的。
沒有選擇,沒有退路,沒有支援,甚至沒有意願,他們不得不拖着疲勞的身軀北伐燕雲。
真的很疲勞,非常疲勞,而且傷兵不少,從宣和四年年初出兵反擊党項,戰鬥越打越大,直接變成了戰爭,西軍全軍動員,開展滅夏戰爭,打了一年半,前前後後和党項人在內的很多族人戰鬥過,消滅党項軍起碼二十萬人,打散、俘虜超過二十萬,可謂戰果輝煌,直接把党項軍隊主力打殘了,現在按照預估,沒有二十年,党項恢復不了戰力。
而最後被岳飛的五千騎兵打殘的党項軍隊正是党項皇帝的御林軍,最後一支「精銳」戰隊,這支軍隊被岳飛打殘之後,党項人再也沒有實力犯境了,他們現在最需要擔心的是宋軍會不會直接打過來,不過很快他們就不會擔心宋軍了,因為他們的世仇吐蕃已經磨刀霍霍了。
無論是党項人還是吐蕃人都已經不會對大宋的西北和西南邊境造成威脅,這就是徽宗皇帝通過密報得到的結論,因此,徽宗皇帝孤注一擲的提前把西軍抽調回來了,因為從雙方的敵對關係來看,党項人真的可以算作是宋的叛徒,低一個檔次,而契丹卻要高過宋一個檔次,這是徽宗皇帝所不能容忍的。
党項西夏只是小病,小毛病,契丹之遼國才是真正重要的問題,只有拿回燕雲十六州,才能真正的把契丹趕出漢地,才能真正的保護好自己的國土和利益,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建立在燕雲十六州固若金湯的前提下,否則,一切的繁華和昌盛都是鏡花水月。
這一點,包括徽宗皇帝在內的所有趙宋官家都看得很清楚,心裏也很明白,但是徽宗皇帝錯就錯在沒有看清楚天下形勢,岳翻站在後人的角度上看待徽宗皇帝的錯誤乃至於整個大宋的錯誤,自然可以認為這是他們鼠目寸光,戰略意識短淺,可是岳翻真正的身處於這個時代之後,他才發現一切戰略目標的產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尤其是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大宋,中央的國家級戰略決策更加不會是草率的,更加不會是皇帝一個人的意志所決定的,那定然是整個統治集團絕大部分人的共識,統治集團都是些什麼人呢?相當一部分精英級人物都是出身於民間,脫胎於科舉考試,靠着真才實學一步步爬上巔峰,他們不是庸人。
可是在他們的眼裏,那個時代的漢族精英的眼裏,燕雲十六州真的比党項的西北之地重要許多。
拿下西北之地可以有馬來組建騎兵,就可以大大的改善宋軍的組成成分,獲取北上反擊的實力,但是那需要時間,在宋軍形成最基礎的戰略騎兵反擊部隊形成時間範圍之內,如果河北崩潰了,那麼一切都是妄談,如果可以趕在之前拿下燕雲十六州,以大量步兵固守之,在戰略騎兵部隊建成之前關上國門,那麼就可以在那之前保正河北的安全。
這是一道選擇題,一道答案非常明顯的選擇題,如果那個時代的宋人哪一個提出先拿西北再拿燕雲,或許就是漢奸了,所以宋人毫無疑問的選擇了燕雲十六州,但是他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他們的軍隊有力量從遼人手上拿下燕雲十六州,再從女真人手上守住燕雲十六州嗎?
沒人去思考這個問題,或許他們很簡單的認為遼人已經勢頹,不堪一擊,而和女真人又有盟約,拿下燕雲十六州輕而易舉。
种師中把很多方面的問題都考慮到了,然後仔細地思索了一下,從一個百戰老將的位置上思考了整個戰略計劃,花了幾天時間,本想再花一些時間完善戰略,結果監軍太監的話讓他又憤怒又無奈:「官家說了,西軍抵達真定之後十天之內務必開戰,若是不開戰,這把天子劍不介意再多取走一位主帥的性命!」
种師中很傷心,很無奈,更加感到憤怒,可是那柄沾染着張英和譚稹鮮血的天子劍明晃晃的在自己眼前閃耀着,种師中明白,自己的宿命是死於沙場,但是卻不
一百八十 每個人都有自己眼中的對與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