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抵達南京應天府的時候,是他從東京撤出來的第四天,緊趕慢趕,終於趕到了應天府,然後他就此打住,不再南下,儘管趙佶還是要求再南下一點,比如去揚州,那就不錯,或者乾脆渡過長江,到更安全的地方去,這裏距離東京有點近,還是處於金軍的兵鋒之下。
趙桓拒絕了。
「我為大宋之皇帝,大宋之臣在前線浴血奮戰,我卻狼狽南逃,天底下哪裏有這樣的道理!若是一味南逃,被金兵追上,難道還要被俘虜第二次嗎?!」趙桓有生以來第一次對父親發火,趙佶面色蒼白,說了一句「好自為之」之後就匆匆離去,躲在了應天府的深處。
趙桓把皇室成員安排好,緊接着就開始了整頓朝政和軍備,靖康之慘劇歷歷在目,趙桓自己被侮辱的情況也歷歷在目,回想此來,椎心泣血,趙桓簡直無法直視自己的過往,劇烈的仇恨促使趙桓決心改變宋的祖制——恰恰在這個時候,守舊派的勢力完全被打垮,金兵南下不僅僅給宋帶來了恥辱,也給宋帶來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希望,轉瞬即逝的機遇。
趙桓敏銳地抓住了這次的機遇。
他下詔召回李綱,啟用被貶斥的西北軍大將林沖、魯達,令此三人迅速趕赴南京應天府,並且召令西北軍碩果僅存的名將岳飛為西北軍都統制,臨時節制所有的西北軍餘部,重整西北軍軍備,在他下一次下達北伐令之前,至少準備十萬軍隊待用!並且,不派文官和太監監軍,在這一段時期內,所有的西北軍的權力悉數屬於岳飛。
金軍南下,打碎了大宋的花花江山,也打碎了大宋的文官和太監的勢力,這個時候,恰巧是稍縱即逝的機遇,岳飛雖然很年輕,卻是後種姚時代唯一一個種姚時代的名將之星,至今還在西北默默舔傷口,加上岳翻的忠義之舉讓趙桓極為感動,愛屋及烏之下,他就把西北軍的軍權交給了岳飛。
這樣的命令自然引起了朝廷文官和地方勤王文官的反彈,但是這一次,趙桓鐵了心的不聽文官的意見:「靖康之禍,唯有岳卿提兵北上,救出皇室,挽狂瀾於既倒,至今為止仍在劇戰金賊,飛乃岳卿之兄長,西軍名將,曾力戰金兵不落下風,忠義之心朕深知,岳氏一門二子具為忠烈,為何不能將西北軍權託付?!倒是諸卿,哼!」
趙桓拂袖轉身離去,留下一眾文官面色青白,皇帝說岳翻也就算了,岳翻至少也屬於士大夫,還是連中三元的極品士大夫,但是岳飛,那是徹徹底底的武人,西北丘八,就算是岳翻的兄長又如何?祖宗法制,如何可以背離?難不成官家想要變法?!
這樣的想法一旦滋生,文官們的心裏就產生了極度的驚慌失措。
此次金兵南下,把大宋百餘年的問題暴露的一覽無遺,文官的懦弱和武官的無能,讓趙桓對大宋的祖制產生了極端的厭惡和痛恨,他開始反思,到底是什麼地方做的不對,使得天下大臣,只有岳翻一人提兵北上,大宋億萬人口,只有三萬人敢於和金兵作戰,勇氣呢?大宋的勇氣呢?忠義呢?蕩然無存了?朝廷善待士大夫,不殺士大夫,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造成武官的衰弱趙桓並不意外,但是趙宋皇室一直依仗的文官,卻在最關鍵的時候,背叛了趙宋皇室,換取自己的生存!
此時此刻,不要說趙桓,趙佶的心裏也是充滿了對文官的怨恨。
這種怨恨一旦滋生,就不會消失,趙桓已經準備好了對文官下手,皇家善待士大夫百餘年,卻落得這樣的下場,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你們倘若泉下有知,又該如何?皇家把武官打壓多年,當成豬來養,到頭來,還是軍隊解救了皇家,縱使帶兵之人也是個文官,但是,那也是軍隊啊!
原來,生死關頭,最重要的還是軍隊,最重要的還是強悍的軍隊和堅強的武將,在那一刻,岳翻就是武將,文官中的武將,不也是武將嗎?不是嗎?
諷刺啊,國朝限制軍隊,懷疑武將,可最後為國死戰的,卻是一群軍人,一群大字不識一個的丘八!而那些自詡為國家精英的士大夫呢?!
趙桓把怨恨的目光投向了那群相貌堂堂之人,心裏面暗自準備好了一切,只待李綱和林沖魯達的抵達,加上已經在他身邊充作御林軍的吳用和阮小五以及一千岳家軍,還有他期待中可以從東京脫身而出的岳翻。
三月二十四日起,他沒有等到岳翻
二百五十一 趙桓好像完全變了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