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趁全球金融危機時刻,再考慮三國情景,偶有心得:
三國之蜀,本為正途,卻慘遭滅亡,諸多原因,但從人文和諧角度出發,我覺得:
有人批評諸葛亮(三國時代蜀國宰相,字孔明,隱居隆中,人稱臥龍,劉備三訪始獲見,後佐劉備建國於蜀,與東吳、魏鼎足而立,拜為丞相,封武鄉侯)吝於寬赦他人的罪行。諸葛亮回答說:「治理天下應本着公正、仁德之心,不該隨意施捨不恰當的恩惠。所以匡衡(漢朝人,累官至丞相,封樂安侯)、吳漢(東漢人,字子顏,封度平侯)治國就不認為無故赦罪是件好事。先帝(指劉備,三國蜀漢政權建立者)也曾說過:我曾與陳元方(名紀,東漢?潁川人)、鄭康成(名玄,東漢大儒,生平著述甚多)交往,從他們的言談中,可洞悉天下興衰治亂的道理,但他們從沒談及赦罪也是治國之道;又如劉景升父子(即劉表、劉琮。東漢獻帝時劉表任荊州刺史,劉表死後,劉琮投降曹操)年年都大赦人犯,但對治理國家又有什麼好處呢?」
後來費禕(三國蜀人,與董允齊名,累官至尚書令,封成鄉侯)主政,採用姑息寬赦的策略,西蜀的國勢因此削弱不振。
行政過於寬容,百姓就容易輕慢,這時就要用嚴厲的律法來糾正他們;過於嚴厲,百姓又可能變得兇殘,就要用寬大的政令來感化他們。用寬容來調和兇殘,用嚴厲來調和輕慢,才能做到人事通達,政風和諧。
由此,從經濟學考慮,即為經濟荒靡,這是要用政令嚴謹的態度,加以調和;經濟飄渺、虛火旺盛,這時要採用政令壓制,市場調節的手段;虛體經濟脫離實體經濟太遠,如果再加以政令鼓吹,則經濟危機不遠矣。
再從公司運營體制考慮,即為法和人要相互平衡。人不行,法大於人;人行,法要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