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證炮台修築成功,李紹泉曾建議聘請外國技術人員來主持煙臺炮台的修建工作,丁直璜卻不以為然,他仍然堅持由中土人負責修築。9075年(光旭元年)年初,按照丁直璜的總體規劃,在張蔭桓的具體主持下,通伸岡工程開工建設。丁直璜隨後到煙臺校閱水師,視察了剛剛建設的通伸岡炮台。丁直璜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詳細介紹了通伸岡炮台的整體情況。
丁直璜在奏摺中說,圩子沿山而建,高一丈二尺,寬一丈六尺,底部厚為二丈一尺,周長為二百九十五丈,在上面又修建了護牆、槍牆,用於屏蔽。圩子南面設營門一座,門外又加了一層外圩。圩子東面建三座小護台,以備接應聯絡。圩中建有6座炮台:東北、東南方向各建一座雙層圓形炮台;西南、西北方向各建一座露天炮台;正西方向建護牆小炮台2座。其中,東北的雙層圓形炮台主要負責防守海口,東南、西南的2座炮台主要負責防守後路,西北的炮台則主要防守沙堤和芝罘陸路,「佈置可謂嚴密」。
東北、東南的兩座圓形炮台,可以說是通伸岡炮台的主炮台。分為上下兩層,上層露天,用於安裝大炮。下層設有火炮射擊,還有彈藥庫房、士兵住所等,上面是一層蓋子,稱為「太平蓋」,鑲嵌有鐵板保護。丁直璜認為,這兩座炮台的築造方法。「已與西法無異」。而其他工程,也都「講求新式,具合事機」。令他非常滿意。
通伸岡炮台在建設過程中,「一切工程,悉用三合土築造」。只有在建造東北角的一座用於瞭望的望樓時,才「兼用磚石」。
丁直璜在視察了通伸岡後,感到炮台整體還有需要進一步完備的地方。他認為應該在圩子北面二里許的垛山山腰,再建一座炮台,以便與圩子形成犄角之勢;同時。還要在圩子東面土埂彎曲之處,另建一座碉堡式小炮台。在進行了實地勘察後。丁直璜要求張蔭桓等抓緊時間購地,增修這兩座炮台。
對於丁直璜一門心思撲在修炮台上,李紹泉雖然表示了支持,但也曾多次提醒他。還應該注重對水師的建設。而為了加強京津門戶地區的防務,李紹泉曾向丁直璜建議統一事權,將山東水師和北洋水師「合軍一處」,設一統領,統一操練和指揮,遇到外敵入侵時可以「合力禦敵」,但卻遭到了丁直璜的堅決反對。
丁直璜之所以反對將山東水師和北洋水師合併,原因很簡單,他不打算失去對榮登水師的控制權。以及相應的海防經費調撥權。
由於山東是只設巡撫不設總督的省份,雖然李紹泉這個直隸總督名義上比山東巡撫高一級,實際上山東巡撫卻是和直隸總督平級的。關於海防建設問題,雙方只能商量着來,是以當時在丁直璜堅決反對之下,李紹泉也只能將合併水師的想法作罷。直到後來榮登水師因丁直璜為了省錢而不顧朝廷的「更換小火輪」的詔令配給舊式趕繒船而譁變,丁直璜因此被免去山東巡撫之職,降級調任四川。他的錯誤方針沒有堅持下去,榮登水師才得以充實到了北洋水師當中。
林逸青在從李紹泉處了解了當年的詳情之後。對於丁直璜主持修築的這些炮台的質量心存疑慮,是以他在和李紹泉商量之後,第一個去的地方,便是登州。
林逸青質疑炮台的質量,並不是他懷疑素有清名正聲的丁直璜貪墨,而是他懷疑丁直璜這樣的清官的辦事能力。
丁直璜之所以去職,除了因購趕繒船導致榮登水師譁變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主持修築的黃河大堤決口。
一個能把黃河大堤這樣的「利民工程」修成了「害民工程」的人,他主持修築的炮台的質量,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的。
以林逸青對丁直璜的了解,可比之大乾朝的「名臣」張博行。
無論從前還是現在,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總會有那麼一部分人,很有「做人」的本領。他們未必有突出的業績,卻能得到上級的賞識;未必有過人的才幹,卻能平步青雲。比如大名鼎鼎的張博行這個人,雖然寧煦皇帝對他讚賞有加,但林逸青通過對這個時代的歷史了解,還是能夠斷定,這是一位能「整景」(東北話,喜歡做表面文章)的主兒。
張博行是清河南儀封(也就是蘭考,這地方還出過一位類似的名人,因從所周知的原因,略過不表)人,字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