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調任西州的原因很複雜,長安無論朝堂還是市井坊間,談論起此事時大多數都認為是李素與東陽公主的曖昧私情被告發,而李世民本來屬意將東陽公主許配給高家,於是很果斷地拆散了這對鴛鴦。
後來高家鬧鬼,東陽受驚出家,一切塵埃落定,誰都沒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連長安坊間的百姓都不怎麼議論了,沒辦法,作為世界上最繁華,人口超百萬的大唐都城,不但朝堂上的君臣很忙,連民間的百姓也很忙,君臣忙着處理各種國事,而百姓忙着議論各種國事,每天睡醒後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閒磕牙,到處打聽長安城或整個大唐又發生了什麼新奇事,然後就此事展開議論,如同前世刷微博一樣,各種日理萬機,各種憂國憂民,儼然一副朝堂重臣,社稷柱石的模樣,憂心忡忡地八卦着各種新奇事,李素和東陽公主的私情頂多只算是一個娛樂類新聞,佔了長安城幾天的頭條熱門之後,隨着李世民棒打鴛鴦和東陽的黯然出家,新聞的熱度漸漸冷淡下來。
後來李世民欲建大明宮,在滿朝反對聲中,李素站了出來,以一篇《阿房宮賦》再次成功佔據長安城頭條熱門的榜首,而這篇足堪名垂青史的長賦終於徹底惹怒李世民,再後來,李素升了四品別駕,卻被貶謫到數千里之外的西州為官,在朝堂和民間諸多人眼裏自然也成了順理成章之事,明升暗降的狗血套路在眾人心中幾乎已是毫無懸念的結論。
李素赴西州為官的原因歸結起來,無非是被棒打鴛鴦,於是懷恨在心,借着修大明宮的機會寫賦諷刺當今,最終被貶謫出京,個人自然是泄了憤,可也無可避免地成為了政治犧牲品……
長安城內無論朝堂還是民間,對李素被調任西州的原因基本都是同一個猜測,很少有新的說法。
長孫無忌與李世民的關係有點複雜。他不但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同時也是多年的好友,說是「好友」,當然有點粉飾的意思。事實上用「狼狽為奸」來形容比較合適,兩人湊一起沒幹過太多好事,缺德事卻幹了不少,相交多年,對李世民的心思。長孫無忌多少也能把握一二。
關於李素被貶謫,長孫無忌的看法與長安絕大部分人的看法不太一樣,他隱隱覺得李素被調任西州的原因不簡單,無可否認,李素的那篇《阿房宮賦》確實惹怒了李世民,臣子寫文章言辭刻薄地諷刺當今皇帝,在長孫無忌眼裏看來是作死,而且是花樣作死,這種作死的人在如今的朝堂上並不止李素一個,還有一位作死界骨灰級老玩家魏徵在那裏杵着呢。
李素寫的長賦確實很過分。誰聽了都生氣,但憑長孫無忌對李世民多年的了解,李世民生氣歸生氣,若說因為這件事把李素貶謫到西州就有點不正常了。
天可汗的尊稱不是隨便說的,這三個字不僅代表着大唐皇帝對各番邦異國強大的威懾力,同時這位皇帝陛下還必須具有英明睿智的頭腦,公平公正的處世,包容萬物的氣度和寬懷博大的胸襟,所有這些合起來,再加上一支橫掃天下未逢敵手的精銳王師。這才是「天可汗「三個字包含的全部內容,少了任何一樣都不會令各番邦異國心甘情願送上這個尊號。
所以李世民的胸懷是博大的,寬容得令旁人不可想像,朝堂那根著名的老攪屎棍魏徵同志專注黑皇帝十二年。大到社稷民生,小到雞毛蒜皮,都要拿出來念叨一番,輕則喋喋不休,重則破口大罵,一次又一次地挑戰李世民的心理底線和自己的生存極限。可謂花樣作死界毫無爭議的頭把交椅,李世民不止一次想把這根攪屎棍大卸八塊,可是現在這根攪屎棍仍活得好好的,足可見李世民的胸襟何等博大。
若說李素一篇長賦就刺激得李世民非把他趕到西州才能泄憤,多少有點反應過度,所以長安城沸沸揚揚說李素因言而被貶謫的傳言,長孫無忌從來只是哂然一笑。
現在李世民很正式的問起這個問題,長孫無忌頓時明白這其中果然有原因,而且原因並不簡單。
長孫無忌不愧是一國宰相,心思無比靈敏,聞言頭一個猜測並非在李素身上,而是想到了西州這個地方。
「長安皆傳聞李素因言獲罪,臣卻以為陛下胸襟如海,包容萬物,一篇長賦或有刻薄譏諷之辭,卻也不至於貶謫千里,對陛下的胸襟和聲名而言,都沒有好處……」長孫無忌說完看着李世民
第三百七十五章 貶謫原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