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才十二歲。
自從李素認識他後,便在心中不停提醒自己這個事實。
若是千年以後,一個十二歲的孩子正在幹什麼?撒尿和泥巴玩或許對他來說有點幼稚掉價,不過終歸脫不開「玩」這個字。只是玩法高級了一些而已。
爬樹掏鳥窩,下水捉泥鰍,實可謂「敢上九天攬月,敢下五洋捉鱉」的初級1.0版本,這個年紀大多數的孩子對讀書學習總是很懵懂且反感,但又迫於家長的大棒不得不苦撐,至於人生三觀,尚正處於非常稚嫩的雛形階段,簡單的對錯或許清楚,但大是大非卻不一定能夠明辨。
如果拿千年後的孩子跟李治比的話,不得不說,李治確實高出一大截。
小屁孩明顯沉穩多了,生於皇家,各種禮儀做得行雲流水,讀書都是房玄齡,孔穎達這些當世大儒親授,衣食住行都有貼身的宦官宮女打理,他要做的僅僅只是在睡醒吃飽喝足以後,靜靜坐在院子裏發呆思考人生……
所以,投胎是門技術活,這門技術比絕大多數的技能更有用,有的人生下來便必須營營碌碌,從長大到變老都不得不為生計奔波,而有的人,從出生到老死,飯來只須張嘴,衣來只須伸手,這都是命。
同行的這段日子,李素與李治的交情也越來越深厚,剛開始是拴在同一根繩上的螞蚱,多少帶有幾分不大情願,更何況二人相識的過程還那麼的神奇。
只是到最後這兩隻螞蚱越來越投機,都發覺同拴在一根繩上的現狀貌似也很不錯,李素存着刻意交好的心態,畢竟他很清楚眼前這個十二歲的小屁孩幾年以後一不小心撿了一個天大的漏。而李治,則完全被李素吸引,吸引他的,大抵應該是李素的……人格魅力?
投了眼緣便是如此,看什麼都順眼,任何話任何舉動都覺得正確。
於是。莫名其妙又似乎是意料之中的,李治和李素越來越熟稔了。
而李素對李治的親近,則很注意分寸尺度,別人都不知道,唯獨他清楚,這個小屁孩可是繼承了李世民皇位的,而且他看似性格懦弱,實則在當皇帝的那些年裏,卻干出了不少大事。大唐在他的治理下,甚至隱隱超過了父皇的功績。
面對隱藏版的超級大波ss,李素其實壓力很大,在不明白小屁孩心性的情況下,與之交往既要不卑不亢,也不能太過強勢,活在這個世上,李素不怕得罪人。哪怕對那位太子殿下,李素都敢主動佈局坑他。可唯獨眼前這個小屁孩,他卻不能不小心,得罪李治的後果可比得罪太子嚴重多了。
晉州糧食危機解決,余刺史是最後一個知道消息的,這些日子他領着全城官吏沒日沒夜守在城外的難民棚帳區里,從搭建到分區。從賑糧到如廁,數千難民的吃喝拉撒都得他來操心,幾日下來,余刺史已然眼圈發黑,形體消瘦。連眼神都顯得有點呆滯了,看起來就像關在大牢被王樁方老五用過刑似的。
「稱職」,余刺史當得起這兩個字,大唐別的官吏是什麼樣子李素不清楚,但余刺史這些日子的所作所為卻實實在在看在李素眼裏,盛世官員,為天子守牧一方,雖無殺敵血戰之功績,卻有解萬民倒懸之勞苦。
得到消息是在地主們告辭後,余刺史匆忙回府,得知晉州躲藏逃難的地主們被晉王殿下的禁衛們挖老鼠似的挖出整整一窩,而且從他們身上敲詐……借得近萬石糧食,余刺史呆若木雞,沉默許久忽然撲通跪下,一邊放聲大哭,一邊朝李治和李素磕頭,哭嚎之聲,震盪前堂。
小屁孩一點也不見臉紅,很坦然地把功勞攬在自己身上,扶起余刺史一邊溫言安慰,一邊用一種隱晦的得瑟語氣,述說這些日子自己如何殫精竭慮,如何為民操勞,如何一拍腦袋想到這個主意等等,總之,很偉大,比忙前忙後的余刺史還偉大。
李治一邊吹噓自己,一邊不忘扭頭朝李素討好地笑笑,似乎怕李素當場拆穿他,李素翻了個白眼,懶得跟小屁孩計較,李治聞弦知意,立馬又把李素抬出來,並且以王爺的身份很不客氣地做了裁斷排名,解晉州糧危的功勞,晉王殿下第一,李縣侯第二,至於忙前忙後累得跟狗一樣的余刺史,則很不公平地排在第三。
偏偏余刺史卻對李治的排名很服氣,忙不迭地點頭,多日的愁苦臉色瞬間變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