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趙國公無忌,故司空揚州都督河閒元王孝恭,故司空萊國文成公如晦……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英國公李勣,故徐州都督胡壯公秦叔寶等,或材推棟樑,謀猷經遠,綱紀帷帳,經綸霸圖。或學綜經籍,德范光煒,隱犯同致,忠讜日聞。……宜酌故實,宏茲令典。可並圖畫於凌煙閣,庶念功之懷,無謝於前載;旌賢之義,永貽於後昆。」
列入畫像的開國功臣共計二十四人,毫無懸念的,長孫無忌排名第一,而已經逝世的秦瓊排名末尾,至於李素,理所當然的沒出現在這份名單中。
冗長的一篇《圖功臣像於凌煙閣詔》,李素洋洋灑灑念誦之後,台下千名朝臣同時跪地,齊謝皇恩。
李素念完後,小心地捲起黃絹,雙手將它捧還給宦官。然後神情肅穆地站在一旁。
台下的群臣先是謝恩,上了畫像的功臣們一臉喜意,李世民含笑負手靜靜地看着他們,接着氣氛漸漸變得凝重起來,一臉喜意的功臣們慢慢的收起了笑容,李世民臉上的笑意也漸漸褪去。
廣場上一片寂靜,許多人慢慢地垂下頭,眼眶開始發紅,李世民神情悲愴,強忍淚水,最後程咬金突然一聲哭嚎,終於點爆了這片壓抑的寂靜,無數人緊跟着伏地大哭起來,李世民也忍不住了,淚水潸然如雨下。
一旁的李素幽然嘆了口氣。
那段金戈鐵馬征戰天下的歲月他並沒有經歷過,可是能想像得到多麼的艱困,他們背負着「反賊」的名聲,從起兵到聯絡義軍,從圖佔中原到收攏吞併各路豪傑,就是這麼一群人,生生打下了一座江山。
其中的苦楚艱難,除了他們自己,無人能懂。
功成名就,富貴榮華,何曾輕易唾手得之?誰不是滿身傷痕九死一生,豁命以赴才換得天下太平,功高爵顯?
聽着台下千人嗚咽哭嚎聲,李世民深吸了口氣,大聲道:「暴隋無道,民不聊生,當年各路義王,各路煙塵揭竿而起,邦無道,天下棄之,朕起於晉陽,率義軍席捲中原,年余時光,暴隋遂覆,何也?蓋因天命在吾,為黎民立命計,朕當仁不讓,居龍庭,端寶座,只為天下子民謀萬世福祉,登基十八年,朕躬垂謹慎,不敢忘初衷……」
緩緩環視台下的群臣,李世民悽然嘆道:「當年的從龍功臣已逝近半,生者亦垂垂老矣,悲乎哉!朕常思當年袍澤之情,征戰疆場上,朕與爾等同食同寐,抵足而眠,行軍時為朕遮風擋雨,征戰時為朕廝殺陷陣,朕有袍澤如爾等,實為生平幸事,自貞觀以來,幸得諸公不棄,朕……多謝諸公了!」
說着李世民緩緩朝台下群臣躬身長長一揖。
群臣急忙伏地還禮,有動情者更是嚎啕大哭。
李世民眼眶含淚,微笑着轉過身,朝宦官揮了揮手,沉聲道:「開閣樓。」
凌煙閣沉重厚實的大門被緩緩推開,閣殿正中擺放着一隻碩大的青銅香爐,香爐上插着三支兒臂粗的檀香,青煙裊裊扶搖而上。
殿內正中的牆壁上,入眼的第一幅畫像便是高祖先皇帝李淵,畫像上的李淵並未穿龍袍,而是滿身鎧甲,右手握着一柄利劍,劍鋒斜指向天,仿佛正在號令千軍萬馬攻城拔寨,一股凜冽生寒的殺氣撲面而來,令人生畏。
李淵畫像的旁邊便是李世民的畫像,畫像上的李世民也披甲帶盔,一身戎裝,騎在馬上雙眼注視前方,目光沉穩睿智,似可穿透迷霧。
接下來便分別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等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畫像上文臣儒衫袂袂,迎風飄展,武將披掛按劍,威風凜凜,二十四人各具形態,栩栩如生,畫家閻立本將畢生畫功發揮到了極致,落下的每一筆皆傳神具形。
李世民環視群臣,凜然大聲道:「凌煙閣功臣畫像世受君王香火供奉,還望諸公及後人繼續輔佐朕和歷代大唐君王,凌煙閣內,朕必不吝添奉功臣畫像!人歲或未可長久,爾等忠名必將彪炳千秋,與天同壽!」
台下群臣們遠遠看着,不由愈發激動,紛紛伏地拜謝。
片刻後,台下不知何人忽然吟唱起一首先秦的古歌,歌聲低沉激盪,如裂布帛,悠悠在廣場上迴蕩。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第八百五十七章 凌煙閣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