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224年,本來應該憂鬱後悔,着急得病而死的劉備。這會卻活的好好的。
也許是看到了什麼,也許是知道了天命,也許是頓悟了人生還是什麼的。
劉備現在就像一個好好先生,尤其是看到老臣子們看到他發怒後都不得安寧,上上下下雞飛狗跳的後,他就很少表露不滿的表情出來了,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好好好,不錯,不錯。」或者微笑着點點頭。
224年,駐守成都的諸葛亮發一來了一封表章,建議劉備稱帝。
為什麼早不稱晚不稱偏偏這個時候建議稱?這是一個信號,對外人來說,這是劉備不服曹魏而採取的抗爭。對知道內情的人來說,這實際上就是諸葛亮基本同意了廖化提出的人才改革計劃。
諸葛亮考慮的是很多的,首先,廖化這麼多年各地辦學堂,蜀漢民眾的識字普及越來越廣,越來越深,蜀漢土地範圍內無論是民間還是朝堂都有很正面的議論,沒有出現他所擔憂的情況,這說明普及教育是絕對可行的。
其次,就是曹丕弄出的九品中正制加上廖化有意無意地暗示,讓這個多智近妖的傢伙很快意識到了世家的強大和畸形,還有不得不痛苦地承認,世家對於國家和百姓是沒有什麼有益的用處的,反而是趴在國家和百姓身上吸血的寄生蟲。
最後,作為政客讓他清醒地就是,他發現要是廖化的計劃能夠實現,那麼世家這個貌似強大的怪物簡直不堪一擊,以廖化的強勢性格,他是絕對要推行下去的,雖然廖化平時一副很溫和的樣子。
那麼與其跟着世家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為什麼不做一個弄潮兒呢?而且這與自己的理想完全不違背。
在必輸的情況下,聰明的諸葛亮很快做出了選擇,但是,同時他心中也下了一個決定,那就是他要做一個限制廖化將權力中央集中到皇權手中後無法節制情況的控制者。
他深深地明白,皇權太強大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在某些時候不是一件好事。漢室的衰亡就是很好的例子,皇帝一昏庸起來整個國家都得陪着陪葬。
於是諸葛亮還寫了一封信暗斥廖化不要做權力地走狗,一心迎奉上意,否則他們之間就當作不認識對方吧。
廖化嘴角一歪,回了一封信,改編了文天祥的那首著名的詩:「回想四年前從合淝回師,路過廬陵郡遂興縣惶恐灘,江水湍急,望之令人惶恐。遂近日有感:辛苦遭逢起一荊,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惶恐灘頭嘆惶恐,修武縣裏嘆伶仃。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諸葛亮接到信後一看,頓時愣在那裏了。他何時看過這樣的東西,靈魂層面傳來的刺激讓他一噤,又看了一遍,繼續愣在了那裏。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回想我早年從荊州入仕歷經辛苦,如今戰火停歇熬過了四個年頭了。國家危在旦夕恰如風中飄蕩的柳絮,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里的浮萍。路過惶恐灘頭讓我至今依然惶恐,漢獻帝還在修武縣悲嘆孤苦伶仃。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
可是讀起來為什麼讓人是那麼的熱血沸騰呢?難道是他寫出了我的心聲?為何會這般地默契?真乃我之摯友也!
諸葛亮興奮地叫人趕快過來臨摹廖化的詩放大,用木板木條裝裱起來,他沒想到他這興奮地一時舉動開了裝裱的先河,後世文人爭相效仿。
隨着廖化的詩被掛上諸葛亮的臥室,蜀漢改革拉開序幕,中華大地為之震驚。
首先是劉備祭天登台。一系列儀程走過後,劉備坐在成都大殿上,命內侍宣讀廖化草寫的官員改革制書。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奸臣竊器,萌生國難,寡人承襲大統,宵衣旰食,不敢忘也,遂鼎革舊習,卒除舊弊,正當其時也。。。。。。」
眾官員張大着嘴巴看着內侍嘴巴張合,頭腦一片空白,新奇地詔書和以往完全不同,接着就是官員官職的羅列清晰明了,一忘即可知道其職能和影響,但這意味深長的官職命名他們還來不及回味,下一個官職就承接而來,又生怕聽漏了一個字,沒有領會到而錯失機會,在接下來的分官中失去自己的利益。
退朝後,官員們爭先恐後地向內侍索要詔書抄寫,好慢慢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