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黃的營帳內,王旭、諸葛亮、徐庶圍坐在桌案旁,目視着寬大的地圖,輕聲討論。
諸葛亮輕搖羽扇,凝神說道:「主公,如今右路軍雖打破汝南郡府,但近日淮河防線的司馬懿已果斷回師汝南,形勢不容樂觀!司馬懿此人,胸藏偉略,精明善戰,又有李典等老成持重的將領統兵,恐怕右路大軍將為其所阻。」
「因此,北伐成敗,必由左路軍決定。臣以為,當急令左路軍周智、陳到、李嚴、黃敘四位將軍,使其分兵北進洛陽,配合兵出函谷的白虎軍團張遼等人,夾擊魏國所任雍州刺史、洛陽太守鍾繇,及鎮西將軍徐榮兩部!」
「若半月內功成,兩軍匯合,便可直接渡過黃河北擊,直撲冀州鄴城,將曹軍主力壓在黃河以北,在其腹心之地決戰!同時,我們中路軍加快速度,北抵穎川,再東進陳留,擊破駐守此地的于禁、曹仁、文聘、朱靈等部,然後自可兵進白馬,北渡黃河,攻取黎陽,兵臨鄴城,與左路軍共揮最後一擊,天下可定!」
徐庶聽完,眉頭緊緊皺起,似乎隱有質疑,好一會兒後,才搖頭道:「臣以為,此舉不妥!」
「噢?元直有何看法?」王旭回頭問說。
「此策太過謹慎,太過保守!」
徐庶說着,伸出自己右手,在洛陽和陳留分別畫了個圈,沉聲接道:「若按孔明之策,那洛陽與陳留之戰將至關重要,可結果卻很難斷定。這樣作為。雖然使得大軍穩步推進。風險較小,可也意味着兵力分散,攻力不足,耗費時間!」
「主公且看,在這等兵力分散之下,若是左路軍沒有在半月內拿下洛陽,或者說我們中路軍沒有及時拿下陳留,那麼又該當如何?如此拖延。若等魏國主力兵馬盡數集結,渡河南下,及時救援洛陽、陳留二地,豈非阻斷了楚國大軍前路?陷入苦戰?」
「那元直以為該當如何是好?」諸葛亮也不生氣,皺眉詢問。
「依我之意,左路軍無須分兵北上夾擊洛陽,理當直接兵進陳留,待我中路軍趕至,集中優勢力量,借三軍連勝之銳氣。一舉敗之,隨後兵進白馬。長驅直入,以迅雷之勢兵臨鄴城,逼使曹軍在黃河以北決戰!」
話音落下,諸葛亮立刻搖頭:「元直此策雖好,可太過行險,於楚國不利,若沒能迅速擊破陳留,那魏國發兵洛陽,張遼將軍難支,該當如何是好?倘若張將軍不幸兵敗,曹軍豈非可以順勢南下穎川,切斷我遠征大軍歸路,腹背受敵,連自保尚且困難,又談何決戰?」
徐庶隨之反駁:「戰陣之事,焉有絕對之理?如今佔盡優勢,理當一鼓作氣,奮勇向前,只要張將軍在洛陽竭力牽制,楚國大軍集中力量迅速破滅陳留,必可取得最大戰果!」
「可若不能破,楚國大軍豈非全數被斷去歸路,精銳主力盡數破滅於一役?」諸葛亮略微抬高了聲音。
「戰事無常!項羽若無破釜沉舟,焉能得百二秦關?」
「可若無輕敵冒進,龐涓焉能兵敗馬陵,自刎孫臏之前?」
「此言差異……」
諸葛亮和徐庶爭論起來,各執己見,只因他們性格不同,倒是對事不對人。
王旭靜靜聽着二人討論,心中也在思考,作為來自後世的人,作為思想活躍的人,他明白任何事都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
諸葛亮和徐庶的建議都沒有錯,就好像歷史上諸葛亮北伐時,魏延獻計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那般!
其實根本就沒有完全的對錯,只是種選擇。
任何形勢的發展,都未必會與預計相同,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在影響着發展,除非一個策略完全違背基本道理,不然成敗的關鍵將在實際執行時的方法,最終的決斷和執行期間的應變。
簡單點說,就是遵循一個基本原理:想、做、改變、再想、再做、再改變,直至得到最後結果!
旁觀者的評價,是看到結果後的評價,讚揚也罷,指責也罷,其實都只代表一種觀點,代表一種結果!
這種局面對於親身去做的人來說,卻是種選擇,都有成功的可能,也都有失敗的可能!
做出選擇,做到最好,然後靜待結果。
這就是為何有那麼一句話總是代代流傳:謀事在人,成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