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多,就沒辦法說什么正事了,張倫三人有點失望,他們都想儘快知道皇帝調他們回來是為的什麼,曉得了之後也好回去儘快準備一下。
今日賜宴人來的齊整,交杯換盞之間,他們知道皇帝不會在此時跟他們交代什麼了,估計是得再等兩天。
將軍們不缺話題,熟悉的說說過往敘敘舊,提提人事上的變化,不熟的相互恭維一下,再有就是輪番向皇帝敬酒,拍拍皇帝的馬屁。
在這些事上誰都不能免俗,不會有哪個站起來說什麼將士在外征戰,多有辛苦,咱們卻在這裏飲酒作樂,很不合時的話。
即便是張士貴,竇琮兩個性情比較倨傲的人,在席間也是酒到杯乾,將身上的刺都收了起來。
更無人敢學賀若弼,喝多了跟皇帝拍桌子,說你待我不公云云。
李破的經歷在此時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軍將們多為他的舊部,便不會有人敢於質疑皇帝不懂軍事或者是浮現皇帝沒有軍功,是俺們這些人把他推上了皇位之類的情緒。
將軍們看上去很融洽,可實際上軍中的派系早已成型,甚至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
比如說,張倫三人常年在外領兵征戰,與駐守京師的將軍們便有了些隔閡,現在還不算太明顯。
因為趙世勛,羅士信等人身上的軍功並不比旁人差多少。
可日子一旦久了,外間將領一定會認為常駐京師的人沒本事。
反之,羅士信等人身在帝側,跟皇帝關係會更加親厚,對那些想要在他們面前炫耀軍功的傢伙也會缺乏好感。
再加上各人來歷,出身,性情不同,還會有很多小團體生成,就和小孩過家家一樣,誰跟誰好,誰跟誰不對付,誰曾經搶了俺的東西,誰又曾經說過俺的小話等等等等。
這些在晉地時便有端倪,等到平定了諸侯,就變得更明確了一些。
以張倫為首的幾個人說話喝酒就很隨意,羅士信則和張世勛交好,尉遲信晉為兵部尚書沒幾天,卻已拿起了架子,和竇琮兩個喝了幾杯,交好之意一覽無餘,因為他們都是正經的貴族出身。
倒是徐世績這廝混的如魚得水,跟誰都能親熱的說上幾句,看上去頗為滑頭。
駙馬嘛,跟誰交好都有天然的便利,足以掩蓋他出身低的缺點。
這些李破看的真真的,心裏也如明鏡般清楚,可他卻不想多管,朝中派系林立,軍中也不能免。
只要大家聽話,就沒什麼可計較之處,還是那句話,若大家都是鐵板一塊,皇帝才會坐不安席,睡不安枕。
另外就是大唐開國之後,衛府的情況和前隋已完全不同,比如說像兵部尚書尉遲信這樣的高官,如果在前隋的話,身上一定領有衛府大將軍之職。
尤其是那會京中的一些大貴族,或者是皇親國戚身上若無衛府軍職在身,都不好意思稱貴於人前。
那大致上是延續了西魏時的政治架構和風氣,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幾乎便是如今關西世閥的奠基人,前隋之時方方面面都能看見他們的影子,至今影響力也未消失。
那時其實近於軍政一體,從漢末到西魏,北周,前隋,越來越是具體,於是便也有了出將入相一說。
前隋時達到了一個頂峰,名相高熲,楊素,蘇威,裴蘊等人皆曾帶兵出征,而且戰功卓著,幾無敗績,你說讓後來的宰相們臉往哪擱?
而現下情況就不一樣了,在李破有意無意的控制之下,軍政已漸呈分離之勢,尉遲信晉為兵部尚書的同時,也交出了衛府兵權。
而如今的衛府大將軍們,身上也無任何文官實職,最多封一下光祿大夫之類的散職。
只是分的還不太乾淨,因為地方上還未徹底平靜下來,所以各處總管都還握有軍政大權。
這裏面最顯眼的就是李靖,他是大唐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大都督,可以自行任用四品以下官吏,你說江右有幾位四品高官?
當然了,這只是權宜之計,將來肯定不會如此,軍政大權都要收歸中央,這是李破既定的策略,不會因為誰更親厚而有所改變。
所以說,在座的這些人別看顯赫,通往出將入相的路其實已然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