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gt;
大魏目前的冶鐵工藝,仍停留在塊煉鐵技術的範疇內,而以這種方式鍛造出來的鋼鐵,亦稱之為塊煉鐵成鋼,或者塊煉鋼,儘管大魏還未用這種鍛鐵技術真正意義上地鍛造出鋼材來。
而趙弘潤所想到的最適合目前大魏技藝的煉鋼方式,便是炒鋼法。
說實話,炒鋼法並不算最先進的煉鋼工藝,但不可否認,它兩階段煉鋼方式,是冶煉業的里程碑,是冶鐵工藝的重要歷史,同時,也是以目前大魏的工藝,稍加努力一把也能夠達成的。
以一言蔽之,炒鋼法不算是趙弘潤所知的最先進的煉鋼工藝,但它絕對是最符合當前大魏工藝的,甚至於,哪怕運用個一兩百年,也不見得會落後。
其實,目前大魏冶造局所採用的冶鐵工藝,亦能被歸類於炒鋼法的範疇,只不過還不完善。事實上,冶造局工匠們口中所說的鐵胚,指的就是可直接鍛造成形的熟鐵。
以往冶造局給兵鑄局打下手時,便是通過將鐵礦充分燃燒得到生鐵,之後再進一步使其淬火祛除雜質得到熟鐵,即工匠們所稱的鐵胚,然後將這些鐵胚運往兵鑄局,藉此賺得一筆在趙弘潤看來微不足道的經費。
而之所以認為這種冶鐵工藝並不完善,那是因為冶造局的工匠們普遍用小爐來鍛煉得到熟鐵,所需人力不少但產量極低,因此,趙弘潤決定在大梁城外建造幾座土法高爐。
而這幾座土法高爐,並不是用來煉鋼的,而是用來燒制磚塊。
畢竟,若想要大批量地煅燒鐵礦提高生熟鐵產量,那麼,煉爐的保溫性與封閉性便是一項難題。
不可否認,工部早已掌握了燒磚工藝,尤其是在魏天子攻滅了宋國,大魏得到了宋國燒制瓷器的工藝資料後,燒制磚塊已經成為一件非常簡單的事,並且,工部以逐漸用火窯燒制出來的磚塊,取代以往的石磚與泥磚。
而那種燒制出來後灰不拉幾的磚石,便是工部目前用量最大的青磚。
但是趙弘潤並不滿意,因為青磚太脆,燒製成型後再次經過高溫,就會開裂、甚至是斷裂,倒不是說,是工部燒制青磚的工藝不佳,問題在於,燒制磚塊所用的黏土。
那些負責燒制磚塊的工部工匠們,極有可能只是沿襲了宋人燒制瓷器所用的黏土,還不清楚,不同成分的黏土,所燒制出來的磚塊亦大有區別。
不過在這方面,趙弘潤也沒有辦法,他只有用最笨的辦法,叫人從大魏全國各地運一些富有代表性的黏土,運到大梁他的那幾間土法高爐中,讓冶造局的工匠們逐一試驗,力求燒制出具有耐火特性的火磚。
待等燒制出火磚之後,那才是能真正開始大批量鍛煉鐵礦的時候。
在對王甫、陳宕、程琳、荀歆四人逐一囑咐過之後,趙弘潤就沒有再去冶造局了,畢竟他要做的事已經對四人吩咐過,王甫等四人自會照着他的吩咐去籌備。
而在還未籌備妥當之前,趙弘潤就可以明目張胆地偷懶了。
當然了,就只是這麼一說,事實上,趙弘潤根本沒有偷懶的空閒,因為就當他準備帶着宗衛們出城去打打獵稍微娛樂一下時,守衛皇宮的禁衛統領靳炬,卻親自將一份書信送到了文昭閣。
誰給我寫信?
當趙弘潤收到那份書信後,着實有些納悶,因為在大梁,他可沒有什麼書信來往的朋友。
要麼就是遠在鄢水、商水的那些原楚國降將們,可問題是,似屈塍、晏墨等將領,目前應該還在忙碌着修繕商水、鄢陵、長平三座城池,哪有什麼工夫與他趙弘潤書信來往。
趙弘潤疑惑地拆開了書信。
只見書信上,僅僅只寫着寥寥八個字:吾已至此,驛館相見。
這誰啊,莫名其妙的?
趙弘潤看得一頭霧水,畢竟這封書信沒有稱謂、沒有落款,通篇就只有這八個字。
可是在仔細反覆看了幾遍後,趙弘潤一拍額頭,恍然大悟:這不是暘城君熊拓的字跡嘛!
那廝竟然偷偷摸摸地混入我大梁了?
當即,趙弘潤便喚來羋姜、羋芮姐妹,將這件事與她們一說。
「熊拓公子到了大梁?」
當從趙弘潤口中得知這個消息時,羋
247.第247章 :熊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