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那些選擇答題乙卷的考子聯合抗議,禮部尚書杜宥只好派人將肅王趙弘潤請到禮部本署,商議對策。
雖然在這次會試中,只有一小撮考子直到最後仍然堅持答題乙卷,但這些考子的憤懣,禮部卻不敢不重視。
因為在禮部眼中,這些直到最後仍然堅持答題乙卷的考子,十有八九是有真正才華的人,若是失去了這些考子的擁護,這對朝廷而言是莫大的損失。
或許,其中有些學子還是他們日後的同僚呢。
正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這件事,禮部尚書杜宥還是決定讓肅王趙弘潤來解決。
其實對於這件事,趙弘潤早有對策,他隨手拿起一份乙卷,指着題目最後那些刻意標註的『分數』,對禮部尚書杜宥說道:「杜尚書,本王在草擬這份試題時,就已在考題上備註了分數,貴部只需遵照這個分數,對照答案批閱即可。」
說着,他對於杜宥大致解釋了一下評分的標準:一,答案錯誤而計算過程正確,給一半分數;二,答案正確而缺少計算過程、或計算過程錯誤,則不給分;答案正確而計算過程也正確,則給予滿分。
臨末,趙弘潤又對杜宥說道:「按照分數高低排名即可,朝廷按照分數高低擇優薦官。」
聽了趙弘潤的解釋,杜宥恍然大悟之餘,對於這個評分標準暗暗稱奇。
因為往年的會試,評分標準大致只有『合格』與『不合格』兩類,所謂的分數,其實批卷官的主觀佔到極大的比重。
打個比方說,一篇考子的文章,倘若那名學子的字體或者遣詞用語讓批卷官不爽,後者總能在文章中找到一些漏洞,判你一個低分——周昪不就是麼?明明有着媲美於駱璸的才智,但因為文章不合批卷官的心意,以至於最終只得了一個後置位的名次,險些跌出金榜。
正因為這樣,某些聰穎或者狡猾的考子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即頌德國家、頌德天子、頌德朝廷,說白了就是一個勁地在文章里拍馬屁。遇到這種文章,批卷官就不好隨意扣分了——人家頌德國家、頌德天子,明擺着是個「忠孝」之人,你給一個低分,你還想不想混了?
然而,這就導致會試場上的文章十篇有九篇是毫無營養的馬屁文,長此以往,這是不利於國家選拔真正的人才的。
不過話說回來,也並非是所有的考子都熱衷於拍馬奉承,歸根到底,批卷官在批卷時的主觀性,這是很大的一個因素。
而趙弘潤的這份乙卷,卻清清楚楚地制定了評分標準,不能說取締了批卷官的主觀性,至少將這方面因素減到了最低,可以說是相對地做到了公平,評分標準一目了然。
當日,在與肅王趙弘潤一番討論之後,禮部尚書杜宥對外公佈了一件事:今年會試成績,將採取雙榜制度。
即甲卷一個榜,乙卷一個榜,彼此間的成績差異並無關聯。
這件事一公佈,那些抗議的學子們紛紛心滿意足地回到了自己的住所。
他們最擔心的就是甲卷的學子成績影響到他們這些乙卷的學子,畢竟今年的會試,明顯是甲卷簡單而乙卷難度偏高,倘若混在一起評定成績,那他們這些選擇答題乙卷的學子,不知要被甲卷學子甩到幾條街後,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而如今禮部佈告了這件事,他們滿意地回去了,靜靜地等待公佈成績的日子。
批卷的事,趙弘潤全權交給了禮部。
他並不擔心禮部會徇私舞弊,因為在他眼裏,禮部是朝廷中最正直的幾個府衙,畢竟禮部的官員,那是非常恪守禮律的。
然而,禮部尚書杜宥卻對趙弘潤的信任受寵若驚,為了避嫌,非要趙弘潤派人監視,無奈之下,趙弘潤隨意撥了一百名青鴉眾,讓後者看着禮部官員評閱那諸多考卷——這也就是在禮部,倘若換做在當初的吏部,那幫人還巴不得趙弘潤不派人呢。
四月初九,即禮部放榜的前一日,何昕賢在忙碌完翰林署的公務後,懷着患得患失的心情回到了自家府宅。
因為他知道,這個時候,他那位擔任禮部右侍郎的父親,十有八九已經得知了他的考試成績。
回到自家府宅後,何昕賢發現其父何昱也已經回來了。
第1106章:乙卷熱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