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顧名思義即『渭水之南』,在秦國覆亡隴西的同時,另外一部分秦國軍隊,則將手伸向這裏,因此與長久生活在渭水一帶的『烏邊部落』發生了衝突。
就像羯角部落的大族長比塔圖意識到了魏國的威脅,烏邊部落的大族長『切拉爾赫』,也意識到了秦國的威脅,遂拉攏當初居住在河西的羌胡,組成聯軍共同對付秦國的軍隊。
這支聯合針對秦國的聯盟——姑且稱為『渭水聯合』,曾一度給秦國造成巨大的威脅。
尤其是當烏邊部落的大族長『切拉爾赫』,在魏公子潤初次征討羯角部落期間,取得了羷部落的支持之後。
為了應付來自三川以及河西的威脅,秦人在渭水之南建造了一座堡壘般的城池,即『下邽』,用來防禦烏邊騎兵與河西羌胡騎兵。
待等到隴西魏氏覆亡,魏氏殘餘氏人在南梁王趙元佐的引領下投靠中原魏國,秦國在迅速佔據了隴西之後,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對付渭水聯合。
隨着秦國的出兵,烏邊部落率先被打殘,餘眾在其族長切拉爾赫的帶領下,不得不放棄渭水平原,向東遷移、投奔當時欣欣日上的川雒聯盟。
烏邊部落被擊敗,倉皇東逃,這引起了河西羌胡的恐慌,在當時秦軍主帥秦少君的懷柔策略下,一部分河西羌胡被說動,成為了秦國的附庸,替秦人放牧戰馬、牛羊。
而在此期間,華陰平原的『羷部落』,則接替烏邊部落,扛起了阻撓秦國入侵三川的重擔。
相比較烏邊部落,羷部落更強大,秦國軍隊在渭水平原上與羷部落的羯族騎兵經過多次戰爭,卻始終討不到便宜。
一直到羷部落的老族長『費揚塔琿』過世,原頭領『鄂爾德默』接掌大族長的重擔,導致羷部落爆發內亂,秦軍這才有機會打敗羷部落,真正將手伸入了三川。
而在這段戰爭期間,渭南『下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等同於秦國的東邊屏障,因此也稱作『秦東』。
不過最近幾年,『下邽』逐漸失去了防禦壁壘的作用,因為在羷部落戰敗之後,這個曾一度與秦國爆發戰爭的三川部落,已遠遷三川東部,再加上河西羌胡的逐漸歸順,使得秦國在這一帶已無敵手。
正因為這樣,前年秦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東征。
總得來說,『下邽』這座要塞級的城池,作用已從當年的邊塞重防,成為今日的後方據點,前後兩次支持秦少君與武信侯公孫起的東征。
也正因為這樣,駐守下邽的秦兵,萬萬也不會想到會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偷襲下邽。
十一月初五,在下邽城的東城門處,一隊約三四百人左右的秦軍士卒,在城外指揮着數千民夫,將一桶桶裝滿穀物糧食的木桶搬上馬車,準備運往前線武信侯公孫起的軍中。
而在城牆上,或有幾名守城的秦兵圍在一起,一邊看着城下眾人的忙碌,一邊討論着這場戰爭。
不得不說,前年發生的『秦魏三川戰役』,讓近些年來盲目自信的秦人認清了魏國的強大,也牢牢記住了『魏公子潤』這個名字。
也難怪,畢竟在『秦魏三川戰役』中,秦國敗地實在是太慘了,整整二十萬軍隊,到最後居然只剩下寥寥千餘人逃回本國,其餘近二十萬士卒皆埋骨異鄉,毫不誇張地說,這場戰敗毫不亞於魏國的『魏韓上黨戰役慘敗』。
「不知武信侯大人的軍隊是否已擊敗了那個魏公子。」
期間,有一名秦軍新兵喃喃自語道。
在旁,附近幾名秦兵相互瞧了一眼,默不作聲。
倘若換做在幾年前,倘若有人說出這種不自信的話,相信定會遭到其餘秦兵的指責,但此時此刻,卻沒有一名秦兵開口指責,只因為『魏公子潤』這個名字在秦國的名頭實在太響亮。
良久,或有一名老卒似信心十足般安慰道:「放心吧,小崽子們,那可是武信侯大人!」
聽聞此言,周遭幾名秦兵附和地笑了起來,總算使得稍有緊張的氣氛回暖了些許。
忽然,遠處傳來一陣若有若無的沙沙聲。
那名秦軍老卒抬起頭來,驚訝地看到在遠處的茫茫雪原上,竟奔來一群馬群——沒有騎士的無主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