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走了一群鬧事的,殿內就剩下慈禧和兩位親叔叔,奕跟着奕譞。一筆閣 m.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這才是保守派勢力的核心,其他人都是架秧子起鬨的。
「沒有外人了,叔叔就說說實話吧,到底西山大營的戰鬥力行不行?」
奕臉色一苦「那我就實話實說了,從我籌建西山大營的那一刻開始,就沒指望着十年內能和肖樂天交手……」
「不是我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而是肖樂天這支軍隊實在是很難對付,我諮詢過英法俄等國的軍官,他們話雖然說的比較繞,但是潛台詞我都已經聽明白了,這是一支讓歐洲軍隊都頭疼的強軍……」
「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的戰鬥究竟是怎麼打贏的?咱們大清到現在都沒有研究清楚,但是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那次戰役雙方一共投入的戰兵不下一百萬!而且都是集中在一個狹窄的區域,戰役規模之大難以想像……」
慈禧並非不知兵事的女人,剿滅太平天國和捻軍之亂這十多年的時間,足可以把她訓練出來了。
有人都說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所以古代大型戰役也規模宏大,看史書上記載某某戰役幾十萬上百萬都跟玩一樣,其實那裏面都是有水分的。
古代人打仗好吹牛,其實也有一定戰略欺騙的因素在內,五六萬軍隊就敢吹成十二萬大軍,十五六萬就敢吹自己是五十萬精銳。
這裏面都是把戰兵、輔兵、民夫全算在了一起,然後再翻倍計算。按照古代後勤保障的效率,一萬精銳戰兵必須要有兩到三萬的輔兵進行配合,戰兵主要進行最艱難的攻堅戰,比如說一些特種作戰,或者僵持狀態下的突襲,甚至包括攻城時候的先鋒隊。
而輔兵更多的是執行一些日常的作戰任務,比如說填補戰場空檔,日常的巡邏等等。這些工作別看危險程度低,但是人少了還不行。
最後就是人數更加龐大的民夫了,大軍征討必須有大量的民夫跟隨,輸送糧草和軍事器械,那時候也沒有工兵這一職業兵種,逢山開路遇水填橋,那都是民夫的工作。
落後的後勤保證工作,讓民夫的數量遠遠超過戰兵的數量。不僅如此,很多軍隊還有拿民夫當炮灰的惡習,比如說攻城了,他們會驅趕千萬的民夫第一波進攻,不求獲勝只求這些人命可以多多消耗守軍的弓矢和滾木礌石。
這種戰爭模式直到現在還一直存在,太平軍和湘軍之間的十多年戰爭,死的最多的其實就是百姓和各種輔兵,真正的核心精銳其實死亡率並不高。
熟悉了中國曆朝歷代的戰爭模式,再看看歐洲的戰爭就有點讓人瞠目結舌了,普魯士和奧地利雙方居然動員了100萬以上的戰兵?真的都是衝鋒陷陣的戰兵嗎?難道就沒有輔兵和民夫湊數的現象?
滿清非常不理解歐洲那種變態的兵役制度,尤其是普魯士更是全民皆兵,所有成年男性都要接受軍事訓練。
而且他們也不懂火槍射擊訓練和陸軍操典不論再嚴苛,都不如中國時代的武士訓練嚴苛。通俗一點的說,操縱火槍射擊的士兵是可以大批量化的,就如工廠的流水線一樣。
但是中古時代的武士,則需要用十年二十年的時間來磨練技藝,那純粹是手工作坊出來的產品,想要效率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古代訓練一名弓弩手,沒有七八年的嚴格訓練是不可能練成的,可見這種部隊組成的效率低下。
但是歐洲的火槍兵卻是絕對可以量化生產的,成年男性進行三個月隊列訓練讓他們適應軍隊的氣氛和紀律,隨後再進行兩三個月的武器、戰術訓練,這就已經可以拉上戰場了,在戰場上混個一兩年,經歷過幾場血戰,一名百戰老兵也就出爐了。
三年,最多三年的時間,西方國家就能出現一批成熟的士兵,這種效率也就是後期全民兵役制度的根源。
有人說生產力決定了社會的結構甚至政治制度,那麼軍隊的生產力是否也能決定軍事制度的變革呢?答案是肯定的。
現代社會的人都聽說過一句話叫做「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說的就是部隊番號是鐵打的,但是士兵絕對是流動的,長年處在一種換血的狀態之中。
這種軍事制度,其建立的核心就是訓練士兵的效率上,只有擺脫了中古時代那種落後
967 兵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