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你提供的《天下梟雄》小說(正文 第七十七章 隋唐大戰(七))正文,敬請欣賞!
。
在新平縣以北,無邊無際的曠野里,八萬隋軍主力正緩緩開至,正如李世民將最精銳五萬唐軍放在自己身邊一樣,楊元慶帶來的這八萬軍隊也是最精銳的隋軍,包括了六千陌刀重甲步兵和五千重甲騎兵。
唐軍大營矗立在一片略微凸起的高地上,方圓約十里,一條小河從左營潺潺流過,大營是板牆式構築,高約兩丈,士兵們在板牆上來回巡邏放哨。
在高高的板牆上,趙王李玄霸和大將尉遲恭正在注視着遠方五里外的隋軍大營,在晴朗的天空下,他們看得格外清晰,隋軍士兵正在忙碌地構築板牆,他們還沒有完成大營修築。
「為什麼不衝上去打他們個稀巴爛?」
李玄霸用鞭子指着隋軍大營,他的語氣里極為不滿,自從上一次他在虎牢關受傷後,他便再也沒有機會上戰場,唐軍屢戰屢敗的消息逼得他快要發瘋,他就恨不得率一支軍隊殺進太原去,將楊元慶和所有的隋朝官員全部殺死,以解他心頭之恨。
但李孝恭陣亡後,李玄霸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變得沉默寡言了,眼睛裏不時閃過仇恨的凶光,仇恨在他心中一天天的積累,他在等待,等待着復仇的一刻。
此刻他看見了隋軍大營,復仇之火在他心中開始燃燒起來,再也無法抑制,他轉頭就向營內奔去,尉遲恭怕他有失,也跟了過去。
大營內,李世民正在沙盤前沉思,他得到斥候情報,隋軍居然只來了八萬人,明明有十五萬大軍,那麼其他七萬人到哪裏去了?他心中有一種不妙的感覺,雖然銅官道那邊也出現了一支隋軍,旌旗鋪天蓋地,但李世民認為。這是隋軍在虛張聲勢,最多只有一兩萬人。
難道是......對於唐軍在關中部署上的薄弱,李世民是心知肚明,他最擔心的是關東防禦薄弱,潼關和蒲津關一線只有三萬軍,如果隋軍真的從洛水道南下馮翊郡,抄東線的後路,關東形勢堪憂。
旁邊房玄齡見李世民目光一直盯着馮翊郡。便明白了他的擔憂,「殿下,卑職也同樣擔憂東線。」
李世民霍地轉身,注視着房玄齡,「你也認為楊元慶會分兵南下馮翊郡?」
房玄齡點點頭,「關鍵是現在的隋軍主帥是楊元慶而不是秦瓊。秦瓊不會分兵東線,東線不是他的戰區,但楊元慶則不同,他是從全局考慮,如果他發現東線薄弱,他必然會有所考慮,而現在他的兵力明顯減少了......」
房玄齡沒有說下去,但意思卻很明顯了,楊元慶必然已派兵去了東線。李世民眼中露出了掩飾不住的焦慮,如果東線被攻破,隋軍長驅直入關中,直奔長安,那麼他守在這裏還有什麼意義?
這就像一隻桶,別的地方再堅固,只要其中一處出了問題,桶中的水同樣會流光。
「先生認為,我們該怎麼應對?」李世民心有點亂了。他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房玄齡微微嘆了口氣。「現在的選擇已經不多了,如果非要有所選擇。那麼我可以列出三策。」
「先生請說!」
「上策是殿下與隋軍速戰,儘快擊潰楊元慶部,然後火速救東線,中策是長安守軍出擊,出兵五萬增援東線,使東線的兵力增加到八萬,或許能抵擋住隋軍對東線的進攻,下策是唐軍全線放棄關中,撤回長安,堅守長安城。」
李世民搖了搖頭,「下策首先就不能考慮,中線雖然最好,但太子肯不肯讓步,還是一個問題,何況還有父皇制肘,我估計最多三萬軍,分一萬守銅官道,那麼東線最多只有五萬軍防禦,能否堅持得下來?」
「殿下的意思是,只能選上策?」房玄齡聽懂了李世民的意思。
李世民的臉上露出一絲苦澀的神情,「應該說只有上策是掌握在我的手中,不過......」
李世民緩緩走到大帳門前,凝視東北方向的隋軍大營,仿佛在自言自語,「兩軍決戰,應該以穩健為重,如果倉促應戰,會得不償失,最終導致失敗,我該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