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後來實在沒辦法,城主只得給親衛下令了,而諸位大人也給自家的僕從下令。親衛當然是城主身邊最信任的心腹,大多是從宗族內帶過來的效死之士,他們只會聽城主一個人的命令。而僕從首先要忠於家主,也得執行這樣的命令。
結果等到少務大軍在太禾城下擺好陣勢之後,城門大開,裏面綁出了一串大人們。此事在很多年後仍被傳為「佳話」,少務大軍一到,城中民眾主動綁了大人們獻城。少務得城之後,安撫民眾的同時,也厚賞了這些獻城者。僕從得厚賞,其實還是要先交給主人的,然後再由主人決定怎麼分配。
攻佔太禾城太重要了,少務的戰略計劃中有幾個主要的節點,第一個節點是飛虹城,第二個節點便是太禾城。取得了太禾城中的廩倉物資,只要能守得住,少務在此地所得的軍糧,就足夠前線大軍支撐到第二年夏天。少務選擇的時機太好了,攻佔城廓恰恰就在秋收後不久。
假如不解決就地補給的問題,從巴室國的金沙城輾轉入境途經白駒城、古雄城、飛虹城、九樟城,再運送軍需到太禾城,這條補給線將太長也太不安全了。
更重要的另一個戰果,少務切斷了相窮大軍一條重要的補給線,不是從中間截斷的,而是直接攻取其源頭。相室國留守監國的兵正輿軒,並不是想放棄太禾城,但他也沒想到悅耕大軍崩潰得這麼快,而少務的進軍速度又如此驚人,完全不是在攻佔飛虹城時那般不緊不慢的樣子。
就算相室國的後方還有兵源可調,但輿軒也來不及把軍陣調到太禾城去了,他很明智地徵調所有附近城廓能趕來的守備軍陣,就集結在國都城外迎敵。
攻佔太禾城很順利,可是繼續向前進軍就絕不輕鬆了。少務心裏也很清楚,他即將迎來真正的決戰。太禾城的南面是龍馬城,而龍馬城是相室國最重要的軍事重鎮,若是攻破了龍馬城,少務大軍就可以殺回巴室國、截斷相窮的後路了。
而在太禾城的西面,便是相室國的國都。先打國都還是先攻佔龍馬城?少務早就做出了決定,他命大軍繼續西進前往相室國都。假如攻打龍馬城的話,雖然能截斷相窮的後路並殺回巴室國,但也可能會受到兩個方向的夾擊。
如果攻佔了國都,同樣能夠截斷相窮的後路。並也使相室國各城廓失去了指揮中樞,接下來很容易被少務各個擊破。但攻打國都不僅要面對佈防重兵,輿軒也會把龍馬城的重兵調到國都來進行決戰,這是少務進兵以來面對的最大考驗。就算他的戰略再成功,也要有實力取勝才行!
……
少務攻佔太禾城繼續進軍時,相窮大軍也越過了彭山與丈人山一線,包圍巴都城的攻堅戰已打了半個多月。在包奇正死守彭山與丈人山隘口防線時,伯勞已不斷將附近民眾以及增援的軍陣撤入城中;當相窮兵臨城下時,伯勞便關閉城門死守不出。
在一般情況下。真正的大決戰都不是這麼打的。只要伯勞的兵力足夠,他應該在城外列陣,才有擊退相窮取勝的希望。而一旦都城被圍,就等於被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繫。巴室國也失去了指揮中樞。
但伯勞顯然沒有在野戰中對抗相窮大軍的把握,把大量軍民都集中在城中防守,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因為他清楚,巴室國如今的指揮中樞並不完全在都城。更多的政令是從金沙城傳達到各地的。
令相窮感到詫異的是,他擊破彭山與丈人山的關防隘口代價不小,可是圍困巴都城卻順利無比。巴室國各地再無援軍趕來。只留下了這片被群山環繞的平原,以及平原中央的都城。相窮的目的就是要攻佔國都,已經到了這裏斷然不會收手,暫時也無暇分兵去攻佔別的城廓。
少務之前的三代國君,經營巴都城多年,已將之打造成巴原上最宏偉堅固的城廓,當然不是那麼容易攻下的,相窮也要投入全部的重兵、集中力量作戰,只是派了小股人馬警戒其他方向的關防隘口。
打造各種攻城器械,調動精銳軍陣以及後備軍陣輪番強攻,攻守雙方的傷亡都很大,可是相窮並沒有突破城防。他原以為在目前形勢下,遠離前線的巴都城必然防備空虛,可是守城將士比他想像的要多得多、戰鬥力很頑強。
少務帶走了國中的野戰精銳軍陣,但恰恰拱衛國都的軍陣沒有調走
061、勝負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