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了十月中旬,龐剛領着軍戶們開始了他們在望海堡的第一個秋收,在這一年,他們共耕種荒地三千二百畝,由於是第一次耕種收成不是很高,此次收穫麥子約三千一百石左右,這樣望海堡最迫切的糧食問題就算是解決了。這個結果也讓這些曰子被糧食問題一直壓得喘不過氣來的龐剛總算鬆了口氣,原來「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可不是說說而已。
秋收完畢之後天氣驟然變冷,龐剛也總算是領教了後世的歷史學者們所說的明朝後期遭遇的小冰河時期究竟是怎麼回事了,龐剛是一個典型的南方人,突然變冷的天氣讓他很不適應。被這個鬼天氣凍得鼻涕直流的他恨不得整天都窩在家裏烤火,但是在內心裏他知道現在絕不是享樂的時候,因此他也幾乎每天都強迫自己同屯軍軍一同訓練。
龐剛的房間裏,火盆里的火呼呼的燒得正旺,幽蘭色的火苗從燒得通紅的木炭上冒了出來,把整個房間烘得溫暖如春。
龐剛就坐在離火盆不遠處的椅子上,他的手裏還拿着一把長七尺(兩米),重約七八斤的火繩槍在詳細的打量着。此物由銃管、銃床、彎形槍托、龍頭和扳機、火門、機軌、前口、後門,及名為照門、照星的瞄準裝置等組成,因其槍機形似鳥嘴,因此明朝人稱其為鳥銃。鳥統的種類有很多種,現在龐剛手裏拿的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種,此種鳥銃的名字就叫做魯密銃。
魯密銃的原型是土耳其魯密國(羅姆蘇丹國)所進貢給明朝的一種火繩槍,後由明朝的發明家趙士楨改進後的一種改進型鳥銃。也是後世歷史學家和軍事愛好者公認的最好的一種火繩槍。
魯密銃的射程達到的驚人的一百五十步(約兩百米),它的重量比一般的火繩槍稍重,因為基本是全金屬結構。其特色是雙層銃管、小口徑,子彈初速極高,已基本接近現代步槍。
《武備志》中曰:「鳥銃:唯魯密銃最遠最毒。」
這也是龐剛現在能從那本《近代武器百科》裏兌現出來的最先進的熱兵器,當然了,在書中的熱兵器篇里還有更加先進的燧發槍、前裝來復槍等熱兵器,但是所需要的條件卻是讓龐剛大為撓頭,兌現這些東西出了鐵礦、木材之外竟然需要鎢礦。
這讓我們這位一心想要大規模裝備燧發槍的龐剛同傻了眼,雖然他知道後世的中國是世界上鎢礦儲量最大的國家,但是龐剛卻隱約記得貌似距離在中國第一次發現鎢礦的時間是二十世紀的某地,鎢礦是什麼樣子現在根本沒人知道,而龐剛對於礦石的認識也幾乎為零,因此他目前能兌現出來的熱兵器也就只有火繩槍了。
不過在龐剛試射了魯密銃之後也為它的威力所震驚,這種魯密銃的最遠射程是一百五十步,而且能在一百步的時候就射穿明軍裝備的鱗甲和棉甲,端的厲害非常。
這也讓龐剛非常疑惑,為什麼明軍有了這麼厲害的兵器在對上李自成的流寇和清兵時還會一敗再敗。後來當他向一名打造兵器的匠戶請教時才明白,到了明朝後期,把匠戶作為賤籍制度的不合理制度的弊端已經完全暴露的出來。明朝兵器局製造製造出來的鳥銃十有七八是不合格的殘次品,使用時經常後發生炸膛事故,因此明軍更願意相信自己手中的刀槍,鮮少有部隊願意使用鳥銃。而且鳥銃的製造成本也頗高,象龐剛手中的這把魯密銃就更是如此了,這種魯密銃的安全姓雖然好,而且有着小口徑、氣密姓好、火藥能量推動小彈頭,穿甲能力強的優點,但是在全大明會製造它的工匠根本就沒幾個,即便是能製造它的人一個月最多也只能造一支,因此想要在現在的大明推廣魯密銃那是不可能的事。
老匠戶的話讓龐剛心裏頗為喜滋滋的,那豈不是說現在自己手中的魯密銃就是整個大明朝最為先進的火器了嗎?
不過雖然如此,但直至目前為止龐剛能兌現出來也就只有六十支,制約它就是礦石問題。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着龐剛,雖然在書里寫着兌現東西用的是鐵礦,但其實當龐剛真的兌現起來時卻發現這本書所說的東西卻是生鐵,一個單位的鐵礦就是一斤的生鐵,這讓剛開始興匆匆的拿着一堆礦石來準備兌現的龐剛氣得差點吐血。
這個發現的後果就是龐剛為了給部隊裝備魯密銃,幾乎掏空了他身上最後一個銅板。幸好魯密銃所需要的鉛彈和火藥望海堡的幾名匠戶可以自己造,否則已
第三十一章 噩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