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知道一場戰爭的規模有多大,看後勤動員的程度就差不多有個概念了。
做科研也是一樣,你準備了多少經費,研究的規模也就差不多能估量出來了。
以80年代的狀態來說,一所研究院要是拿出100塊的科研經費——別笑,許多學者一年的經費就是這麼多——那他買兩本書,買兩支筆,再弄點稿紙什麼的,經費也就用的差不多了。這種規模的科研,如果能用規模和科研來稱呼的,大抵可以看做是純理論研究了。
而若是有了1000元的科研經費,在好一點的學校,這筆錢就算是能開啟一個小項目了。用自己實驗室的公共儀器,再或借或蹭一點其他實驗室的儀器,然後買些實驗材料,也能對付着過,當然,這個目標就不能定的太高了,國內核心期刊之類的,差不多就算是到頂了。
就是到了21世紀,許多學校的研究生或者助教,他們的科研經費其實也就是這個水平的,當然,名義經費會高一些,比如一萬元或者兩萬元的樣子,但就實際購買力來說,還不一定有80年代的1000元好用。
經費要是再多10倍,比如一萬元的科研經費,在80年代就能做好一番事業了。
以當下的國家財政,能拿一萬元科研經費的學者,已經算是有名有姓,獨立自主了,研究方向也可以瞄準衝出亞洲,走向世界了。
當然,大部分是做不到的,但是,總歸是有點機會了。
就是作為首期經費,80年代的一萬元,也能買好幾台過得去的儀器了,或者購買一兩台好用的儀器,例如楊銳最初購買的紫外分光光度計,就讓他刷出了不錯的論文。
至於十萬元的研究經費,在80年代就屬於非常高了,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教授,都達不到這個水平,換個角度說,一所二本地方院校的教授,假如拿到了10萬元的研究經費,?他差不多就是該校最富的學者了。
這筆錢,交給社科方面的學者,已經能做出世界水平的田野調查了。要是鎖定的角度恰當,比如尋找幾個中國最窮的地方,再比較一下人類發展指數和幸福度什麼的,弄不好都能在西方主流媒體上露臉。
而在自然科學領域,若是選擇的方向不燒錢,又有相應規模的實驗室積累,那這筆錢也能做一些世界水平的研究了。
從六位數的經費,再進步到七位數,到100萬元人民幣,那基本就屬於少數大佬的專利了。
並不是說這筆錢能夠覆蓋世界高水平的研究,而是一窮二白的中國,拿不出幾個七位數給你玩高水平的研究。
像是楊銳,當初已經做出了世界頂級的離子通道的成果,蔡教授也不過補給他60萬元人民幣。這還是在財大氣粗的北大。
換成稍遜一籌的學校,例如北理工或者北師範,生物這種院系能拿出20萬元就謝天謝地了,並不是他們對離子通道和楊銳的價值的認識有差,而是手裏沒錢,腰板就硬不起來。
但是,楊銳真要是拿着60萬元人民幣去做離子通道,那是想都不用想,實驗耗材的錢都不夠。20萬元就更不用說了,離子通道和六位數的經費就沒有血緣關係。
當然,86年的中國,要比84年富一些的,再怎麼說,通貨膨脹都有百分之二十幾了,大家兜里的錢都多了嘛。
楊銳要是今年做出了離子通道的成果,蔡教授弄不好就能補72萬的經費給他。
事實上,現在的離子通道實驗室,一年的經費也有200萬元人民幣往上,楊銳拿的不多,分給其他幾個小組,使得離子通道實驗室內的研究員們,也見到了大筆的經費。
但是,「伍佰萬」這個數字,仍然是超出他們的接觸範圍了。
更令人細思極恐的地方,則在於錢的來路。
田兵思忖良久,不禁道:「們說,要是500萬……就按人民幣算吧,這個錢,申請什麼國家項目能申請到?」
「沒有。」范振龍斷然道:「就是楊主任最近參與實施的什麼國家高新技術計劃什麼的,全年也沒有多少個500萬。」
500萬元人民幣的經費,對於現在來說,簡直是可望而不可及。到2000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