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着令東征倭國,並委任易知足為欽差大臣,節制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四省水師的諭旨四天之後就抵達定海。。?????
皇帝的諭旨,分明和廷寄兩種,明『交』內閣布,抄邸報,明諭天下。廷寄是『交』由軍機大臣專寄給外省將軍、都統、督、撫、欽差等大員,可以說是密旨。
道光着令東征的諭旨就是採用的廷寄,易知足卻是不管什麼密旨不密旨,見的道光下旨東征,便召集一眾營團級軍官當眾宣讀諭旨,並着眾人傳閱,以穩定軍心。
親眼看過諭旨,麥廷章等一眾廣東水師武將一直懸着的心總算是放了下來,一個個皆是興奮不已,這下總算是可以名正言順的參與東征了!
馮仁軒等一眾士子出身的軍官也都暗暗鬆了口氣,奉旨征討,那可就是堂堂正正,師出有名,如今他們可不是元奇團練,而是朝廷經制之師,擅自出兵征討倭國開啟邊釁,即便是東征大捷,也難免不被追究,易知足沒好果子吃,他們也會跟着被牽連,更別提什麼戰功了。
燕揚天等一眾元奇義學出身的軍官倒是無所謂,奉旨不奉旨,對他們來說意義不大,就算是不奉旨,易知足下令,他們也會遵行不誤。
肅順、奕增、載釗等宗室子弟也都是長鬆一口氣,這幾日軍營中盛傳海軍要東征,而且東征關乎元奇的長遠利益,這幾日他們可謂是提心弔膽,生怕易知足是不奉旨而擅自出兵,畢竟之前就有擅自出兵安南的先例,真要是如此,他們的處境可就難堪了,不遵令吧,在海軍的日子可想而知,遵令吧,又如何向朝廷『交』代?如今總算是好了,既是奉旨出征,他們也就沒有絲毫的心理負擔。
眼見的眾軍官將諭旨傳了回來,易知足朗聲道:「抓緊時間準備,艦隊擇吉日出征。」
待的眾軍官退出,易知足看了看手中的諭旨,微微搖了搖頭,道光也忒小氣了點,征討安南,惠親王綿愉是大將軍節制東南數省軍政民政,如今東征倭國,卻只給了他一個欽差的頭銜,節制四省水師,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不過話說回來,道光能夠委任他為東征主帥,也算是難得了。
里城——琉球國都城。
王宮裏,三十出頭的琉球國第十八代國王尚育站在宮殿外遙望着西北方的定海,滿臉憂『色』。琉球是大清的藩屬國,他這個琉球王是道光十八年,大清遣翰林院修撰林鴻年、編纂高人鑒為正副冊封使,捧詔敕御書臨國冊封的。
琉球雖小且孤懸海外,卻是東北亞與東南亞海上貿易的中轉站,商貿達,有着『萬國津梁』之稱,不過,這都是陳年老黃曆了,近數十年來,琉球的海貿一年不如一年,他繼位這幾年,已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主要還是來自倭國的壓榨,名義上大清是琉球的宗主國,但實際上倭國也算得上是琉球的宗主國,琉球每年都要向薩摩藩和江戶幕府朝貢。
不過,令他憂心的卻不是財政,不是倭國,而是大清,大清南洋海軍居然要借道琉球征伐倭國,聞知這個消息,他連着幾日都是憂心忡忡,既擔心大清假道伐虢順勢吞併琉球,也擔心倭國得知真相後怪罪琉球。
他可是兩邊都得罪不起,大清是宗主國,對於琉球來說是一個龐然大物,倭國雖小,卻是強盜本『性』,至今還強佔着琉球的北部五島,年年『逼』迫他們朝貢,向倭國朝貢可不比向大清朝貢,向大清朝貢,那是賺錢,向倭國朝貢,卻是實實在在的進貢。
琉球雖孤懸海外,但尚育對於大清沿海一直是極為關注,清英戰爭,元奇團練,南洋海軍,征討安南這些事情,他都一清二楚,也正是因為清楚,他才擔心,擔心野心勃勃的南洋提督,元奇大掌柜易知足不會輕易的放過琉球,試想想,對方連倭國都不放過,又怎會放過琉球?
與倭國聯手,他不敢想,那無異於是引狼入室,倭國必然會乘機吞併琉球,如果註定琉球要亡國,相較而言,他寧願被大清吞併,畢竟與倭國相比,大清要仁厚的多,再說了,倭國國力豈能與大清相提並論?就算是要抱大『腿』,也要抱一條粗大『腿』,才能護的琉球子民安全。
當然,寧為『雞』不為牛尾,若是能夠保住琉球不亡,自然是最好的,不過,尚育覺的這個希望太過渺茫。
五月
第五百一十五章 直搗黃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