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的對方語氣里透着些許不滿,奕不由的陪了幾分小心,他在福岡聞知朝廷風向有變,既擔心錯失機會又害怕被晾在倭國,在得知肅順前來上海,他更是心急如焚,當即心急火燎的趕來上海。
他如今是伐倭大將軍,與慈安太后關係甚是緊張,目前這種局勢,他的處境可以說是極為不利,他必須儘快緩和與慈安的關係同時進一步密切與易知足的關係,否則,他就有被邊緣化的可能。
修復與慈安的關係這對他來說不是什麼難事,他畢竟是當今的皇叔,他組閣攝政更利於維護和保證宗室的權益,也更具有延續大清統治的象徵意義,這是肅順無法取代的優勢。
對他來說,爭取易知足的認可和支持才是當務之急,這也是直接趕來上海的原因,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要想組閣攝政必須得到易知足的認可和支持,否則,即便能上位也坐不穩。
「還真沒什麼打算。」奕訕笑着道:「大清憲政是國城兄一手倡議推動和促成,在下不過是助威吶喊而已,太后轉變態度,無疑會加快大清推行憲政的步伐,在下聽從國城兄安排,一切唯國城兄馬首是瞻。」
易知足一笑,「那恭王還是回倭國罷。」
回倭國?奕略微愣了愣,隨即乾脆的道:「行,在下即刻就返回福岡。」
易知足看了他一眼,道:「倭國戰事無需恭王操心,恭王需要操心的是與太后的關係,推行憲政,需要咱們同心協力。」
聽的這話,奕心裏一喜,連忙道:「國城兄放心,在下儘快修復與太后的關係。」
易知足點了點頭,道:「恭王當務之急是儘快名正言順的返回京師,重掌督辦政務處。」
奕登時心花怒放,連忙頜首道:「在下明白。」
一日後,易知足撰寫的文章《論一院制》就刊登在元奇的各大報紙上,文章詳細介紹了一院制的形成發展、優缺點,並明確指出,一院制才是最為符合大清國情的議會制度,文章署名長樂居士。
長樂居士是易知足的筆名,這已是人盡皆知之事,很明顯的,這篇文章是針對前兩日沈桂芬那篇《論憲政之議會制度》,朝野上下登時一片熱議並迅速引發爭論——大清究竟應該實行一院制還是兩院制?
一場輿論戰——朝廷與元奇就憲政議會制度的爭論就此拉開序幕,如此吸引眼球擴大報紙銷量和影響力的良機,南北各大小報紙自然不會錯失紛紛推波助瀾,一場議會制度的爭論迅速遍及大江南北。
數日後,元奇各大報又接連刊載了《憲法草案》、《選舉法草案》《議會法草案》等憲政法規,面向社會廣為徵求意見。
朝野上下一片沸騰,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憲政的腳步聲已經越來越近,易知足緊接着又發表了一篇《論東西差異》文章詳細列舉了東西方歷史、文化、宗教、教育、習俗、社會結構等各方面的差異。
並且明確指出,大清實行憲政不能生搬硬套,不能照搬西洋各國憲政,必須結合自身的國情和實際情況,制定適合大清,具有大清特色的憲政制度。
這篇文章不啻於火上澆油,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爭論,爭論的焦點也由議會制度蔓延開去,從京師到地方,越來越多的官員、士紳、商賈逐漸的參與進來,一場規模浩大的爭論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展開。
京師,紫禁城,養心殿,東暖閣。
看着案頭堆放着的一疊各省大報,慈安有種焦頭爛額,力不從心的感覺,原本只不過是想引導輿論,利用輿論來逼迫易知足讓步實行兩院制,沒想到卻引發了如此一場規模浩大的爭論,論及利用輿論,操縱輿論,朝廷遠不是元奇的對手。
「稟太后。」當值太監在門口稟報道:「文祥在外遞牌子求見。」
「讓他進來。」慈安有些無精打采的道。
文祥進來叩安見禮後躬身呈上一份電報,朗聲道:「恭王奏報,對倭戰事已近尾聲,懇請班師回京。」
看過電報,慈安半晌沒吭聲,她自然清楚奕急於回京是什麼原因,對於奕,她心裏極為不滿,若不是奕苦苦相逼,也不至於落到如今的局面,儘管心裏不滿但她卻清楚,奕回京,利大於弊,奕和肅順都想出任總理大臣,讓兩人爭鬥更利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