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洋考察和國內各省考察,意義可謂是雲泥之別,這話內話外的意思也是鼓勵他競選,奕?登時心花怒放,不過他很快就冷靜下來,問道:「我國目前是處於立憲過渡期,諸多事宜尚可從權,一旦正式確立憲政,對於內閣總理競選人的身份會否進行限制?」
英吉利首相是不允許皇室成員擔任的,但不限制貴族,奕?有此一問,顯然是擔心他會因為皇室成員的身份在競選時被競爭對手攻訐甚至是連競選人身份都無法獲得。
「內閣總理競選人身份肯定會進行必要的限制,皇室成員、宗室、王公、勛貴,都會逐步失去競選資格。」易知足不緊不慢的道:「這是大勢所趨,不過呢,這也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須的循序漸進。」
說到這裏,他笑道:「治大國若烹小鮮,操之過急,只能是事與願違,再說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聽的這話,奕?是徹底放下心來,當即表態道:「早就渴盼着能出洋考察,卻一直未能成行,乘着現在還年輕,我還是先出洋考察。」
易知足點了點頭,「眼下因為西北之事,我國與西洋各國關係較為敏感,六爺此時出洋最好是先往美利堅。」
德意志,柏林,夏洛滕堡宮。
「清國化解了爆發內戰的危機,預計明年春夏之際將會大舉出兵收復中亞。」首相俾斯麥神情凝重,語速不快且沉悶,「英俄兩國並沒有因為清國局勢的變化而放棄出兵中亞的計劃。
綜合來自英俄兩國的情報分析,俄國加快加大了向中亞輸送物質,英國也加快了向俄國集結兵力的速度,中亞爆發大規模戰爭,已成定局。」
頓了頓,他接着道:「清國雖有鐵路連通中亞,但卻被浩罕加以破壞,在兵力以及後勤補給方面都處於劣勢,而且中亞氣候惡劣,地域遼闊,戰略縱深廣闊,戰爭一旦爆發,必然會曠日持久,在戰爭初期,清國很難取得優勢。」
威廉一世瞥了一眼下首正襟危坐的海軍大臣列奧·馮·卡普里維,開口道:「你們的意思是先觀望,根據中亞戰局的發展情況決定是否挑起戰端?」
「陛下英明。」俾斯麥微微欠身道:「至少也要等到英俄兩國深陷中亞戰局。」
威廉一世沒吭聲,對於德意志來說,這是一次極為難得不容錯失的機遇,當然,風險也不小,關鍵是要把握好開戰的時機,早了不行,晚了也同樣不行,沉默了一陣,他轉而看向卡普里維,「清國依然不同意出售魚雷?」
「如果中亞不爆發戰爭,清國不可能向我國出售魚雷。」軍人出身的卡普里維回答的很簡潔。
魚雷是海戰大殺器,如果不需要德國牽制英法,清國沒理由向德意志售賣魚雷,素來穩重謹慎,反對德意志快速進行擴張的俾斯麥也是因為有機會獲取魚雷技術才同意冒險,一旦德意志海軍能夠獲得魚雷,並加以破解,德意志海軍就能迅速崛起,打敗英法俄意等國海軍稱雄歐洲,為德意志稱霸歐洲打下堅實的基礎。
「那就等。等中亞爆發戰爭再跟清國談,不過,海軍必須做好與英法海軍開戰的準備。」威廉一世沉聲道:「另外,外交方面,必須積極爭取奧匈帝國,避免兩線開戰的危險。」
「陛下放心。」俾斯麥篤定的道:「與奧匈帝國的秘密談判已經展開,只要捨得放棄在巴爾幹的利益,奧匈帝國不難打發。」
對於俾斯麥的外交手腕,威廉一世毫不懷疑,自1872年以來,德意志與俄國和奧匈帝國就相繼簽訂軍事協定,目的旨在維持歐洲現狀,協同解決東南歐的糾紛,並且約定:締約一方被歐洲任何一國進攻時,另一方應出兵20萬相助。
三皇同盟對於維護和穩定德意志在歐洲的地位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好景不長,1878年柏林會議後,德俄關係惡化,三皇同盟也隨着解散,俾斯麥為了防止俄、法聯合,使德意志兩面受敵,對於奧匈帝國多方拉攏。
如今形勢有變,德意志意圖乘着中亞爆發戰爭,蓄意重創英法海軍掌控歐洲制海權,安撫和穩住奧匈帝國就成了頭等大事。
威廉一世道:「相比於重創英法海軍,掌控歐洲制海權,巴爾幹的利益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沒必要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