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新技術新發明讓人應接不暇,屢屢讓他們生出跟不上時代節奏的感慨,四十年前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如今都真實的發生了,那麼糧食產量翻幾倍,是不是也有可能?更何況這話還是出自易知足之口。
見的幾人都不吭聲,易知足緩聲道:「不論是農業生產還是工業生產,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利潤的追求永無止境!自然科學以及科技的不斷發展也為這一不懈的追求提供了條件,這是一個糟糕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了無限可能和機會的時代,只要敢於想像,一切皆有可能!不定哪一天我們還真能飛上月亮去看看有沒有廣寒宮,有沒有嫦娥。」
飛上月亮這話還真沒人敢信以為真,不過糧食產量翻幾倍,卻讓幾人有些將信將疑,畢竟種子的好壞足以影響產量,這是個常識問題,如果真能改良種子,說不定還真有可能。
這座幾人中,趙烈文對易知足可謂最為了解,他試探着道:「元奇在改良稻種麥種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
「確實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距離我說的還很遠,不過至少說明研究的方向是正確的。」易知足緩聲道:「這方面的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不懈的研究,既需要大量的時間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需要耗費巨額的研究資金。
分散的零星的原始農業不可能也沒有能力進行農業改良研究,唯有大規模集約式大農業在利潤的驅動下才會不惜耗費巨額的資金進行相關的研究,而且也更樂於嘗試和推廣新技術新種子。
例如,只能增產一成或者是二成的麥種,因為種子需要購買,對於只有數畝地的農戶而言,怕是沒有嘗試的興趣,因為增產不明顯,但對於動輒十萬畝,數十萬畝甚至是上百萬畝的集約式大農莊來說,增產一成的效果就十分明顯了。」
說到這裏,他看向孫長齡,緩聲道:「大規模集約式大農業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則是形成大規模集約式大農業的必要條件,這次北方數省大旱,是推廣普及農業機械的良機,必須儘快擴大生產規模,保證市場的需求。」
孫長齡四十出頭,戴着一副黑色寬邊眼鏡,他是湖南人,出身於元奇義學,畢業於德意志格丁根大學,從1862年負責籌建上海農業機械廠起就一直擔任農機廠廠長一職,他有些為難的道:「這些日子農機廠門庭若市,但打探了解農機的多,買的卻很少。」
易知足道:「什麼原因?」
「以學生總結,不外乎是幾方面原因。」孫長齡斟酌着道:「一則是農機性能不盡如人意,內燃機雖好,但容易出現故障,維護保養麻煩,需要專業的駕駛人員和維修人員,還有汽油也不易購買和儲存。
再則是農機不能包攬從犁地耕田到收割的所有環節,諸如灌溉、除草、施肥、滅蟲等環節,農機無法勝任,依然需要大量的人手,另外北方各省田地阡陌縱橫並不適宜農機作業.......,現在的情況實際是較好不叫座。」
聽的這話,易知足半晌沒吭聲,農業機械通常都是用的採油機,象拖拉機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柴油機,相比起汽油機,柴油機更皮實耐用,而且機構更簡單更易於維休,柴油也比汽油更安全更易於儲存,問題是柴油機到現在還沒問世,元奇對於內燃機的改良方向一直都是以汽車的應用為主,看來,還的自己出面點撥。
良久,他才開口道:「術業有專攻,內燃機性能的改良是內燃機研究所的事,你將農業機械對內燃機的要求寫一份報告交上來,我讓他們為農業機械量身定做內燃機。
至於說不能包攬所有的環節,這也不是什麼難事,灌溉可以仿效自來水廠,施肥可以採用南洋鳥糞,除草、滅蟲這兩個環節可以交給化學研究部門。
另外,挑選一個適合的地方和一個較為開明勇於嘗試的士紳,咱們建一個大規模集約式大農莊示範區,真要效果好,不怕沒人仿效。」
這番話雖則說的輕描淡寫,但其不遺餘力,不惜代價扶持農業機械,促進大規模集約式大農業的決心卻是表露無遺,孫長齡自然是大為振奮,有易知足這態度,農業機械必然會得以快速的發展,他連忙道:「相關報告,學生明日就呈送上來,示範區的事情,學生馬上着手考察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