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也不怪諸位。香港一缺人才,二缺資金,搞不了電腦特效,沒什麼好丟人的。」夏天隨即又幫在座諸位開脫道。
香港沒幾所高科技大學,就算要發展電腦特效技術,也是落到無人可用的地步。而且研發電腦特效技術要投入相當高的成本,像天下動畫公司最近這些年來,單在研發上的投資就高達五億美元。香港沒有一家電影公司,能負擔起這麼高的研發成本。
再者,香港就算研發成功電腦特效技術,那也缺少用武之地。畢竟香港這邊投資的電影,總成本通常不超過一千萬港幣。
而若要採用的電腦特效技術的話,就算只幾個鏡頭,也要花費一兩百萬港幣。有這些錢,足夠請一位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大明星了。
所以在香港發展電腦特效技術,一無人才,二缺資本,三無用武之地。就像是一台家用車,非要配上跑車的發動機。雖然動力是更足了,但跑不了多少里,估計就得跑散架了。
「那夏先生,您說我們該怎麼辦?」黃佰鳴不解的問道。
夏天的話前後矛盾,讓他們都無所適從了。
「我的建議是,我們不跟荷里活爭技術,事實上,就算香港電影再發展一百年,也追不上荷里活。」夏天微微一笑道。
荷里活背後站着的是美國,而美國是天選之國,幅員遼闊,地廣人稀,比中國更當得起「地大物博」四個字。
就算有朝一日,中國的經濟追上並超越美國,美國光憑它那豐富的土地、水利、狂戰資源,光發展農業和礦業,都夠養活所有國民的,依然還是世界第一等的強國。而荷里活有美國做後盾,自然不會衰落到哪裏去。
相比起來,香港電影就算再繁榮,以香港一地的經濟實力也沒可能跟美國相抗衡。更別說,未來的香港經濟也是一言難盡的,那香港電影追趕荷里活,就更不可能了。事實上,香港電影萎縮之後,甚至連台灣電影都比不上了。
所以港片因為成本受限,跟荷里活比技術,比場面,根本就是找錯了方向。
……
「我們香港電影人要做的,就是跟荷里活比講故事。誰能講最合華人口味的故事,誰才能贏得華語市場。」夏天隨即說道。
香港電影人一度是非常擅長講故事的,《英雄本色》、《秋天的童話》、《殭屍先生》、《倩女幽魂》、《大話西遊》、《警察故事》、《福星高照》、《開心鬼》、《家有喜事》……
這些港片故事性十足,或令人感動流淚,或令人捧腹大笑,或令人緊張不已……幾十年後再看,即使它的特效已經過時,即使它的畫面不算高清,但依舊無損它的魅力。
這就是講一個電影講好故事的好處了。有一個好故事的電影,魅力永遠不過時,就像《格林童話》、《伊索寓言》、《西遊記》、《水滸傳》、《莎士比亞全集》等等,儘管故事都有百年乃至千年的歷史,依舊還能不斷的吸引讀者。
相反,特效技術卻可能過時,令電影逐漸失去魅力。
比如八零年代曾蟬聯三年港片票房冠軍的《最佳拍檔》系列,當初主打的就是特效畫面。
新藝城用了大量的電子特技,把電影拍得相當酷炫,在當時吸引了超過一半香港人去觀影,是香港影史上名副其實的最暢銷電影。
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它因為特效技術的落後,而今的魅力卻是大大衰減了。只剩許貫傑的金剛、麥加的光頭神探以及張愛嘉的男人婆,三人間的插科打諢還值得一看。
……
不過,在面對荷里活的電腦特效技術大行其道之時,很多香港電影人乃至華語電影人,都失去了分寸。
拋棄了自己最擅長的講故事,而去跟荷里活拼特效。比如張義謀、陳愷歌、馮曉剛三大導演的爛片連發,徐可的《蜀山》、《龍門飛甲》,許鞍的《封神傳奇》等等。
一味注重特效技術,而忽視最核心的故事,結果導致電影爛得難以形容,不僅輸了票房,更是輸了口碑。
讓觀眾想到國語片,就自動跟「爛片」聯繫在一起,甚至養成了「不看國語片」,「非外語片不看」的觀影習慣,悲哉。
所以現在趁着大家路子沒走偏,夏天想提前給大家糾正一下。
其實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