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漓曲
含鋒帝都鳴
入夢江湖遠
引鑒情歸處
列辟覆九州
中州,中原九州之首,龍華帝寶、紫氣甄染,呈龍盤虎踞之勢,雄納天下,歷朝歷代皆為帝王之基。橫貫九州的滄江、灕水於中州中心正北方處交匯貫通,奔流而去,形成瀚瀾八百里的滄漓海,其水勢,千年無災,萬載不絕。
滄漓帝都就坐落於這八百里滄漓海畔,自前朝炎帝建都於此,已經歷一千三百三十七年。
六百年前,本朝開國之君帝乙以草莽之身,揭杆於西北禹州,縱橫九州二十七載,馬踏豪傑無數,終定鼎天下,定都滄漓,而後歷五代帝君金戈鐵馬,北拒蠻荒鐵甲,南平閩越強番,西裂草原九部,東鎮海外諸國,威振宇內,引萬國來朝,一時無出其右。
一百二十年前,草原一代雄主呼捷爾漢橫空出世,以狼騎三千橫掃草原諸雄,一統九部,立國稱王,號為狼庭。繼而窺視中原九州之繁華,遂挑起了與中原朝廷的連年大戰。百年鏖戰,與草原接壤的堯州幾成不毛之地,三位帝君、四位草原雄主隕落與此,百萬雄兵埋骨他鄉,無數英雄折戟沉沙。
這一場看不到盡頭的百年大戰,熬盡了中原的底蘊,致使民生凋敝,哀嘆千里,期盼戰爭結束的論調,響徹朝野。
至二十年前,先皇帝政戰隕沙場,赴京趕考的十萬儒生聯名上書懇請剛剛即位的帝晨,勿已私仇為念,為天下萬民計,當以議和為上,結束百年鏖戰,百餘朝臣當朝誦讀以示聲援,帝晨大怒,遂令殿前武士將附議朝臣逐出大殿。其後,以三公為首的主和派大臣聯袂匯聚於帝宮朝霞門外跪請天子議和,引無數學子蜂擁而至。
帝晨以朝臣失儀為由,下命亂棍驅逐,致使當朝六位大學士、三十七位各部官員、二百七十名儒生身死朝霞門外,此事一出,天下震動,罷戰之聲響徹九州。
堯州前線聞訊後,將士士氣低落,防禦遂松,草原雄主呼延漢趁夜偷襲得手,一舉攻陷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的折戟關,率三十萬狼騎長驅直入,肆虐堯、禹二州,兵鋒所向,直指中州,中原易主,草原當王之勢遂成。
龍興之地,一片狼煙,堯禹漢民,生靈塗炭。帝祠一夜之間,牌位盡倒,香火不燃。帝晨扶棺移駕中州西門戶瀾滄關,以「君王守國門,天子亡社稷」之姿,傳諭天下:滄漓之民,不惜百死,誓不為奴,當挽狂瀾於既倒,若砥柱之中流,共赴國之艱難,齊御外族之**。
一時間,九州兒郎別妻叩母,奔赴瀾滄關,誓守中州不失。彼時,一員無名戰將應詔而出,若皓月當空,一鎮八方昏暗。先於瀾滄關,率九州軍民三戰三捷,力竭草原雄態。其後,孤軍轉戰堯、禹兩州,歷大小八十餘戰,無一敗績,終切斷草原糧道,而後率輕騎一支,經青州,出柳關,繞路蠻荒,深入草原,千里奔襲,直搗狼城,最終迫使呼延漢率軍回援,中州之困遂解。
其返國途中,更是連破狼庭十路圍剿,赫赫兵威,氣貫長空,草原狼騎,望旗而遁。至滄漓帝都,帝晨親迎百里,許以王侯之位、公主下嫁以顯其功,着史官著書立傳以證其名,令州縣立生詞以表其跡。
戰將不受,曰:臣本無名,閒居江湖,雖不受朝堂俸祿,亦常享諸帝遺澤,值此國難,我輩意氣而動,所為者,狼騎盡滅,止戈天下,願為吾帝,鎮守堯州,靜候天時。
帝晨准之,授其止戈大都督,鎮守堯州,號令二十萬止戈驍勇。
又三年,草原大旱,呼延漢崩,其子呼庭漢即位未穩,止戈大都督趁其時,強取折戟關,將草原狼騎盡驅九州。
其後七年間,止戈驍勇坐擁雄關,四方出擊,步步蠶食,草原狼庭由盛及衰,分崩在即。呼庭漢迫於戰勢,採信九州叛臣之計,遣其弟呼頓親王,經蠻荒,入九州,持王旗,大張其事,赴滄漓帝都,以臣服之姿,行求和之事,一時天下盡知。
滿朝文武,四方諸儒,天下萬民,人盡皆云:罷戰養民,休養生息。帝晨無奈,遂同意議和。止戈大都督聞此訓,喟然長嘆:養狼為患,功虧一簣。
帝晨十年,草原狼庭與九州合議停戰,狼庭以臣國自居。帝晨傳召止戈大都督入帝都,擬以武功封為武忠王,然太閤張允臣三入宮廷諍言之:本朝太祖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