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膠樹又被稱作柞木,成材後割開樹皮流出的膠乳,經凝固及乾燥可製得能廣泛運用於工業、交通、醫藥衛生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天然橡膠,具有頗為可觀的經濟價值。
這種樹種植起來分為兩類,一種是用種子培育的實生樹,成長起來的經濟周期較長,為35到40年;
另一種是挑選成材樹木的枝幹直接栽種而成的芽接樹。經濟周期較短,只有15—20年。
張龍初獲得橡膠林都為芽接樹,整個林地按橡膠樹的年齡5年、10年、15年、20年分為四塊,前三塊土地種着的135000棵橡膠樹都在產膠期,第四塊的45000棵橡膠則已經停止成長,變成了專門製作工業合成板材的柞木,等待着砍伐。
「老爺,柞木只是雜材當不得大用,今年價錢又壓得厲害,每棵只得200個令吉,家裏的農戶們還砍不完,要雇些伐木工…」傾盆大雨中,一個乾瘦、黝黑,長着扁鼻子,短下巴,一副典型馬來人臉孔的老人,站在躺着的張龍初面前,恭恭敬敬的報賬道。
這人便是管理橡膠林的莊頭,也算是整個莊園的管家。
本來按着幾天前土伯派來的那個奔馳車司機的意思,橡膠林既然歸了張龍初,那麼自然一切都由他當家作主,這些原來的管事、農戶、花匠等等,如果願意都可以辭了再找。
但張龍初出生在米國,年紀又小,再熱愛華國文明也不懂真正生活在華夏文化圈中的成年人那種暗微的心思,覺得麻煩,就將莊園裏的所有人都留了下來。
這樣的決定對那些農戶倒還罷了,反正去哪片林子做都是要拿着微博的報酬,辛辛苦苦的割膠,可對於莊頭來說卻是個天大的喜訊。
畢竟那莊頭壯年就管着這片橡膠林,作為小姐的陪嫁到了金家,現在小姐早已死掉。莊園被賣後真被張龍初辭掉的話,他既不算是金家的管事,又回歸不了本家,只能靠着積蓄辛苦度日。未來甚至有可能淪為農人,靠賣苦力生活。
因此被留用後,這莊頭對張龍初表現的萬分忠心、尊敬,一副為了主人興家發業不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樣子。
在『人生而平等、自由』的觀念已經深入靈魂的米國。想要建立這種誇張的僱傭關係,簡直就不可想像,但在加里曼丹島上,這種古晉北城的時代精英們享受現代化民主生活,討論下屆總理應該選擇對華關係強硬的鷹派;
還是身段柔軟的****的同時,不到100公里外,他們的同胞卻像是千百年前舊時代的佃戶一樣,依靠着大莊園主謀生的事情,卻顯得再正常也不過了。
因此熟悉了這裏生活後,張龍初便發現。其實東南亞國家才是掌握權勢、財富之人的天堂,在這裏窮人有多麼的民不聊生,當權者和富人們便生活的多麼腐敗、奢靡,比如他現在才剛幸運的當上了個小小的橡膠園主而已,可感覺受到的尊崇,簡直比米國總統還多。
「不過不能繼續沉浸在這樣的生活里的張龍初,你這幾天已經放鬆的足以彌補前幾個月受得苦了,再這樣下去把志氣消磨沒了,就徹徹底底的完蛋了,必須干點正經事了…」不過這種生活雖好卻令人警惕。張龍初一邊聽着管家的細碎的叨念,一邊想到。
於是深深呼吸了一口濕潤清新的空氣,他直起身子隨口問道:「那麼砍伐完這批柞木之後,我能獲得純利至少800萬令吉了。浦新?」
「是的老爺,不過柞木每五年才收穫一次,所以今年的收益才能突破4000萬,平常割膠的話,每個農人一天要100到130個令吉的工錢…這些年橡膠行情又不好,扣掉花銷。每年頂天也就是3000萬令吉左右的收入。」浦新恭敬的答道。
3000萬令吉即便換算成米元也足有600萬,對於任何人來說都已經是頗為龐大的數字。
張龍初這些天只顧着享受和在網上打探金家的底細,還沒顧得上了解下橡膠林的收益,還以為每五年一次的柞木收入就是農莊收益的大頭。
他盤算着這樣的話,1000英畝的橡膠林每年大概能有100多到200萬令吉的收入,還算合理,萬沒想到農莊的實際收益竟是自己想像中的十幾倍,忍不住驚呼出聲,「什麼?」
「老爺,農莊總共180000棵橡膠樹都是『芽接』,
九十九章 貴與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