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晚了,真是沒臉說啥了……手殘、無存稿這些,只要是跟着芋頭蝦的貞觀大唐看過來的,都知道了……只是為了搞明白唐時的服飾、服色,查資料查的我直暈。
沒想過要寫成歷史考據文,只想寫個輕鬆的唐穿文,可內心總是想得要保持基本的節操,最起碼別在大的歷史常識上和知識上出大錯……結果就需要時時查資料,時時核對資料,話說俺當年寫畢業論文都沒有這麼主動、認真過……結果芋頭蝦就經常杯具了……
……………………………………………………………………正文:
唐朝的整個風氣,都是以開放為主。不知道是不是隋唐之前,南北朝正是民族大融合階段的原因,當然,民?族?融合的過程絕對不是某些磚家所謂的「溫和」的方式,而是在血與火、血與肉的過程中而產生的。作為民族主體的漢族,一度因為北方遊牧民族的屠殺,而陷入了人口低潮。
戰亂會產生仇恨,而傷亡在某一方面也會被動的促進開放,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過程中,血淋淋的「民?族?融合」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產生。
翻遍世界歷史,真實的民?族?融合過程中總是伴隨着血與火。唯有在融合晚期的時候,才會有懷柔方式的出現,而彼時,大勢已成。正如後世某大炮所言: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所謂,順勢而為。
……
李唐皇室,本身就帶有胡人血統,其所任用的將領和官員,頗有不少的非漢?族?民?族。重用胡人將領和官員,甚或是外國出身的官員,在唐中後期,愈來愈成為一種常態。玄宗時期的安史之亂,安祿山是少?數?民?族混血,史思明則是突厥出身的將領。
當然,並不是說民?族出身,就會決定其政治導向。在後世倭國入侵中華的時候,賣國的也不少都是漢?族人。而胡人將領和官員,在唐中後期,開疆拓土,保家衛國,也做了很大的貢獻。
隋唐以來的開放風氣,在服飾、妝扮上很好的體現出來。
彼時,不僅女子着裝艷麗,妝容秀奇,即便男子,也敢於面塗粉、鬢帶花;着裝上,不僅漢服是主流,胡服以其方便實用性,在某些場合也獲得了大量的擁躉(dǔn)。
……
杜笛上一世對大唐的服飾、妝扮是早有耳聞,這次傷愈之後去拜謝嫡母,算是比較正式的場合,需要比較正式的着裝。崔氏此來,也算是對杜笛的監督。
只是杜笛這個有着現代魂兒的穿越客哪兒穿過如此複雜的服飾,這個時代又沒有紐扣,甚至傳統的漢服中,都沒有連襠褲的存在,杜笛後世所穿的服裝,在這個時代,就算是再大膽的胡人,都還沒有穿過、見過。
就算是不是自己來穿戴,一切都有侍女服勞,自己只需要安心做個靜靜地美麗衣架,杜笛都覺得累人。要是讓自己穿、脫,杜笛估計自己除了能夠把衣服破壞掉,沒有第二種結果。
好吧,就算是自己為了母親和小妹,委屈一會兒吧。何況這種穿扮,大概要隨自己在大唐一世了,自己總得習慣才可以。融入大唐,就要把自己做個真正的大唐人。
……
侍女一共拿了四五套不同顏色的服飾讓杜笛挑選。杜笛知道,雖然大唐可以算是封建社會中相對開放的朝代,但畢竟是封建皇權時代,在服色上有嚴格的規定,無論是官,亦或是民,都得按章穿衣戴帽。就算是皇子,也按照爵位的不同,有着各種樣的服飾服色規章遵守。
只是,這是什麼?怎麼還有黃色的衣服?!我靠,這可是皇家專用色,自己居然有這種顏色的服飾,雖說沒有任何龍紋、蟒紋,但顏色終究還是有點犯忌,是不是?!這是誰幹的?這不是廁所里打燈籠——找死(屎)嗎?!
就算杜笛知道,既然是出現在自己的服飾中,而一旁的崔氏有一種安之若素的樣子,那就證明自己的這身服飾肯定能夠穿出去,但終歸是心裏不夠踏實,由不得他詢問一下大唐資深人士——自己的阿娘,崔氏。
「阿娘,黃色的服飾不犯皇家忌諱嗎?」杜笛怯怯地問,終歸不是大唐土著人民,對大唐的衣食住行了解的還是不夠,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結果,就是心理的不安定。
崔氏倒是有些不理解杜笛的想法:「聖人
第十三章大唐廚藝之宗師(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