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隋未唐初。
隋煬帝楊廣在其繼位之時,也就是大業元年,將國都遷都至仙都洛陽,營建新洛陽城,歷時長達十個月。
雖然隋煬帝楊廣即位之後,對於國政有恢宏的抱負,並且戮力付諸實現。在位期間更是修建隋唐大運河連通南北丶營建新洛陽城……等等。同時又開創科舉制度,建立了一條由下至上的階梯。
但因其統治期間,沉重的徭役與兵役讓剛剛統一的中原,無法得到充分的休養。修運河丶拉龍舟丶三次興兵高麗,不僅使國庫空虛也使百姓苦不堪言,更是導火索,並最終爆發農民起義,史稱隋末民變。
唐高祖李淵見天下大亂,隋朝大勢以去,便生起取而代之之念頭。
於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曆七月,李淵率軍三萬誓師,正式起兵。
誓師後,李淵直接揮師南下,先後破守霍邑丶渡黃河,對守河東的前隋朝大將屈突通圍而不攻。並迅速向西南挺進,並最終於大業十三年攻入長安城內。
李淵進入長安不久,就宣佈遙尊隋煬帝楊廣為太上皇,擁立楊廣之孫楊侑為帝,改年號義寧,是為隋恭帝。
直到義寧二年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被禁軍將領兵變殺死。同年,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即皇帝位於長安,國號唐,建元武德,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
◇◇◇
時間;武德三年
地點;國都長安郊外以北十公里處
自從唐高祖李淵定都長安,長安隨之成為整個中原的中心。而在這長安郊外以北十公里處,除了密密麻麻動植物外,還有一個少有人知的禁區。
步入禁區,只見禁區之內只有一座外表看似有十二層樓,實際只有五層,高達二十米的紅樓。
而在紅樓前方有一牌樓,其中央上刻三個大字「登天樓」。
在這個皇帝自稱天子的年代裏,敢用「登天」二字做名,就顯得此樓並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般平凡與簡單。再加上此樓方圓數量被朝廷劃為禁區,雖沒有重兵把守,但也能想到此樓必定是朝廷所屬機構。
就算不理解此樓名字的含義,只要是能登上頂樓,往南望去,就不難發現登天樓所處之地,乃是長安郊外數十里之內地勢最高之地。
只要站在頂樓,就可把大半個長安城盡收眼底。
這雖然是此樓取名登天樓的原因,但並不是主因……
登天樓之內,連接樓層與樓層的階梯上,有一個中年男子正在其間悠閒上行,兩手各拿一個酒葫蘆,口中念念有詞。
樓層間的守衛恭敬道;「國師大人李大人以恭候多時,大人請……」
守衛打開最後一扇通往頂樓的大門,只見頂樓之內,只有一位白髮男子,身着白袍,並隨着開門聲,白髮男子放下了手中的空酒碗,收回他剛剛還遠在東方的視線,面向中年男子道;「袁大人真是日理萬機,不僅時常受殿下召進官見駕,昨日更是與秦王一同踏青。」
中年男子笑道;「我就是一個閒人,那像李大人這般身負重責,為大唐的江山社稷操摔了心。」
說完不等其開口,中年男子打開了自帶帶有藍色花紋且製作精良酒葫蘆,倒滿兩個酒碗道;「這是昨日秦王賞賜的好酒,乃是灑都上貢的極品,今日前來就是想與李大人共飲幾杯。」
白髮男子拿起酒碗小飲幾口,直道好酒丶好酒,並叫待女端上幾盤下灑點心,道;「在這等遠離繁華之地,要想喝上這等好酒,一年也不見得有幾次。」
在大唐唯一合法的天文機構,就當屬太史局。而這登天樓就是太史局設在長安郊外唯一的辦事處。而太史局最高長官名為太史令,其職掌是「觀察天文,稽定歷數」。而更具體的負責者人,是太史局之下的兩名「司歷」,他們的職責是「掌國之曆法,造歷以頒於天下」。
這白髮男子就是整個太史局僅有的兩名「司歷」的其中一位。
日落西山,晚風漸起。
大陽暫時的離去,帶走了光與熱,留下了黑夜與寒冷。
白髮男子命人點上油燈,與中年男子對立而坐,飲下最後一杯好酒,只聽天空傳來幾聲由碰撞至碎裂而產生的巨響。
中年男子,望向天空,只見由東向西一群
新書《唐朝商人學武記》又名武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