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這戲拍完了,賈鴻漸也沒有馬上就會國去看,畢竟這都是什麼年代了,很多事兒咱們已經不用急急忙忙的飛來飛去的跟項目了好麼!本來華夏高科他們就有一個自己的海底電纜,這幾年裏面老爹他們又拍板給追加了一條跨海的海底電纜,在這麼一個情況下,光是華夏高科自己用來在中美兩端進行傳輸數據的話,那真是太方便太飛速了!這麼一個戲拍好了之後,開始進行後期製作,剪輯好了一集,立刻就進行配樂以及各種配字幕,然後直接通過網絡就能發到賈鴻漸這邊來,賈鴻漸那基本上每天都能跟追電視劇一樣的看到新的一集,而且他人還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這多爽!
這看到了後期製作出來的成品呢,不得不說跟賈鴻漸之前看到的拍攝中的那些鏡頭感覺真心不一樣!為啥?因為之前拍攝的畢竟只是拍攝而已,說不好聽的就是積攢素材而已!而且很多時候拍攝會動用好幾台機器,而賈鴻漸只是會看一台監視器,所以哪怕是對話看到的角度也是固定的,不想是剪輯好的電視劇那樣會根據說話的人不同而變換成不同的角度!更不用說的是,當初拍攝的時候很多都不是按照時間順序來的,這就導致了實際上哪怕賈鴻漸腦子裏面知道故事情節,可是實際上拍攝的時候,監視器里的畫面以及演員們演的東西在賈鴻漸腦子裏留下的印象卻全都是片段,並不能夠前後連接到一起!
當時賈鴻漸之前看到的東西,那就像是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玩意兒,而且這些玩意兒呢還夾雜了大量大量的「干擾信息」,也就是有很多最後會用不到的素材,這樣一來當然讓賈鴻漸不看最終的成片就不知道這戲會拍成什麼樣子的了。∑甚至都別說是他了。就算是演員甚至是導演,那都可能在看到成片之前都不知道這片子最後會怎麼樣——畢竟很多時候這剪輯的人不一定就是導演!就像是以前諾蘭拍的片兒,還有的是賈鴻漸來剪的呢!這諾蘭如果不插手的話,他也不知道這戲剪出來是什麼樣啊,最多就是回頭他自己來剪輯弄一個所謂的「導演剪輯版」而已!
話說回來,賈鴻漸此時看到的這麼一個成片。那效果還真不錯。當然了,首先來說整體的思路那是跟賈鴻漸構架的故事情節差不多的,但是在表現力上面來說,真心比賈鴻漸腦袋裏面曾經想像的那些不完整的畫面是強多了!賈鴻漸以前想到的那些畫面,只是腦袋裏面大概有了這麼一個劇情的構思,然後就大概的按照這麼一個構思想了一下演員大概在什麼環境下做了什麼動作說了什麼話。怎麼說咱賈鴻漸那也是當過導演的人,這麼一些能力那還是有的。可能因為他賈鴻漸不是科班出身的原因,別的導演比如說李安拍戲,那就追求的是一個感覺。他可能拍攝之前一點計劃都沒有。到了現場開拍了,那就讓演員們一遍遍的演,看他李安什麼時候覺得好像眼前的就是他想要的感覺了,這才算過了。但是賈鴻漸不一樣,他不是科班出身,也沒有被開發過這種「感覺」,所以他拍電影的時候很多是帶着一種外行人的習慣或者說理工科人的習慣——先有建築圖才能照着弄啊!
當然了,賈鴻漸很多時候那是充分發揮他重生者的優勢。那都是腦袋裏面有一個可以對照可以借鑑的電影的一個大概概念,然後才開拍自己的電影的。腦袋中的這麼一個大概的概念呢。那也就是大概在什麼什麼環境之下,演員們互相之間做出來了什麼什麼動作,完成了什麼什麼鏡頭,進行了什麼什麼對話。而他還拍過一些屬於他自己的電影,比如說《貝魯奇一家的戰爭》,在這麼一部戲裏面。他就是在腦袋裏面想了大概的場景等等東西之後,再轉變為了劇本以及分鏡頭腳本,可以說劇本和分鏡頭腳本,那就是把他賈鴻漸腦袋裏面想像的那麼一個場景描述給演員以及各種幕後工作人員的一個過程一個載體!
那賈鴻漸是怎麼有最初的那麼一種想像的?很簡單,咱看了這麼多年的荷里活大片兒。難道隨便擬個套路還擬不出來麼?美國的荷里活大片兒,那有多少都是有套路的,咱不說要獨創出來一個從來沒有過的經典之作,但是起碼按照別人那種不出錯的套路來,這總沒問題吧?了不起咱們在節奏上或者敘事上沒有什麼太多亮眼的東西,保持在一個平均水平不就完了麼?別的咱們還可以靠着咱們的優勢來彌補不是?可以通過選材可以通過營銷等等一系列的東西來彌補咱們自身專業素質上某些方面的不足
第三千八百零五章 追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