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為部眾們分糧食之前,劉芒哥還發明了眼前這個原始社會的首套度量衡計量器具,因為他感覺到,沒有計量器具,原始人類的生活實在太不方便了。
劉芒哥發明和推廣計量器具遠比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容易得多。
因為春秋戰國時代華國諸侯林立,幾乎每一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習慣使用的計量器具,要想打破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那是非常困難的。就像我們已經習慣了使用毫米、厘米、分米、米、華里、公里等作為長度單位,如果政府部門忽然下令,明天必須改成英寸、英尺、英里,我們一時半會也是很難接受的。
原始社會好就好在啥也沒有,人們大多只靠手掌、臂展、步幅、弓箭射程來確定長度,重量大多也只是拿常見物品作為參照物,一般只會說一人重、一羊重、一牛重等,至於體積,他們就更沒什麼具體概念了,所以劉芒哥發明個什麼就是個什麼,只要命令大家參照執行就可以了。
有些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從無到有遠遠要比改變既有模式來得容易和簡單。就像城市規劃,在一片荒灘上建立一個現代化開發區,遠比改造舊城區所遇到的阻力和困難小得多。
劉芒哥首先發明的是稱重用的桿秤,是利用槓桿原理髮明的。
秤桿用的是一種木質堅硬的紅木,秤桿上的星花用的是藍色的玉石顆粒,秤砣採用的是磨製石塊。當然也必須得有一個可供與前世的斤兩相衡量的換算砝碼,這倒是難不住劉芒哥,因為只要是學過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前世的質量單位是用水的密度確定的,人們把水溫處於四攝氏度的一立方米水確定為一千千克,也就是一噸,噸以下單位再利用簡易方法細分就可以了。
那麼在沒有尺的情況下,盛裝一立方米水的容器是怎麼測量和製作出來的呢?
這只能靠劉芒哥前世的記憶了,好在劉芒哥對前世的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大約長度印象還是比較深刻的,再通過肉眼判斷人的身高和一般物體的長度,經過幾次試製,一根讓劉芒哥還算比較滿意的木製米尺就在他手中出現了。當然誤差肯定是有的,但本着誰先發明就以誰為準的國際通用原則,一點小誤差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英尺不就是英國人利用成年男子的腳長確定的嗎!
劉芒哥把他製作的米尺定名為「芒度」,又利用芒度製作了兩個給部眾分糧食的容器,小的可以盛裝一公斤(二斤)水,叫做「升」,大的可以盛裝十公斤(二十斤)水,叫做「斗」。
當然,由於糧食顆粒的形狀千差萬別,加上密度也不盡相同,升和斗盛裝的糧食雖然和水的體積一樣,但重量還是有一定差別的。也許這樣說會更簡明易懂一些,一立方米鐵和一立方米棉花相比,鐵要重得多。
這樣度量衡三種計量器具和換算單位就都有了。
為了不使自己頭腦發生混亂,劉芒哥儘量照搬他前世比較熟悉的計量單位名稱,這樣就省去了很多麻煩。
具體是這樣的:
芒度:暫時的最小單位為毫,十毫等於一厘,十厘等於一分,十分等於一米,五百米等於一里,一千米等於一公里。
芒量:暫時的最小單位為毫升,一千毫升等於一升,十升等於一斗,十斗等於一石。
芒衡:暫時的最小單位為克,五十克等於一兩,五百克等於一斤,一千克等於一公斤,一千公斤等於一噸。
由於暫時還用不到更小的計量單位,劉芒哥並沒有設立微米、毫克等計量單位。
有的讀者朋友可能會說,這些東西都是現代社會現成的東西,能算劉芒哥發明的嗎?
大家千萬別忘了,劉芒哥穿越所到的這個世界可是原始社會,此時的原始人類頭腦中還沒有度量衡等相關知識和概念,劉芒哥先製作出來計量器具就應該算作劉芒哥發明的,如果這種好事讓我們遇見了,也是同樣的道理。
怎麼樣,是不是覺得沒機會穿越到原始社會有些虧了?
劉芒哥首先把工兵營製作的計量器具複製品每樣都分給媯娥所領導的教育部幾件,讓她們在幹部培訓學校和兒童識字學校普及度量衡的基礎知識,這樣不但可以加快部眾們對度量衡相關知識的認知和普及,還為學校的數學課增加了一些教學內容,可謂是一舉兩得。
總第141章:發布度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