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遣幼童到奧匈帝國從小開始留學,這是高鴻升深思之後的決定,奧匈帝國總體上來說是十分開放的,沒有德國那麼嚴謹、死板,又不像法國那麼浪漫、更沒有英國的傲慢,以及美國的唯利是圖.
總體上來說,奧匈帝國是一個十分包容的帝國,從它國家人口的構成就能看出這一點。
它主要由十一個民族構成的,其中德國人佔了24%、匈牙利佔20%其他種族分別從13%到3%不等,每一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色,並且還保留了他們本民族的語言,從這方面來說奧匈帝國確實做的不錯。
而且奧匈帝國的建築和藝術在整個世界來說也有一定的地位,特別是鐵路、公路修建方面更是走在了其他國家的前面,同時軍事工業也相當發達,斯柯達兵工廠在二戰前可是鼎鼎有名的軍工廠,它生產的火炮比克虜伯更加先進。
高鴻升要是採用後世的教學方法,也不是不能培養出一批人才出來,但是他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創造力、想像力等抽象思維方面,肯定不如那些留學的孩子們。
這是眼界的問題,也就是說一個只是窩在學校里填鴨子教學出來的人,跟一個從小就在不同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比眼界根本比不了。
同時這些留學後的孩子們成長起來之後跟他用後世的填鴨子教學,教出來的學生們互相交流後,雙方很可能會碰出充滿靈感的科技火花。
奧匈帝國這邊好解決,但是國內還有些麻煩,主要是當時的中國人對於將孩子打小就送出國去學習還有很強的牴觸情緒,這點從大清國招收留美幼童的經歷就能看出來,當時招聘留美幼童的官員,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後沒辦法才從南方招到了一批孩子前往美國,可不是現在大家想方設法把孩子往外送的年代。
這就是觀念的問題,同時也是當時選拔的幼童都是選的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孩子有關係,在那個年代能上的起學的孩子,都是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家庭,他們保守的思想根本就不認為把孩子送出國去學習有什麼好的,中國可是泱泱大國,世界的中心,怎麼能學西洋淫技,學完了有什麼用,又不能當官考科舉。
高鴻升就不同了,他準備從底層的勞苦大眾的孩子們當中通過招聘前往奧匈帝國留學,認不認字的沒關係,不認字可以派幾個認字中國人跟着他們到奧匈帝國教他們好了,這些孩子們主要是學習的是西方的科學技術,又不是把他們送到國外當文學家,知道中國字怎麼寫,怎麼表達就可以了,沒必要會吟詩作對的當學究。
他要的是工程師,技術員,基礎管理人員等等十分基礎的人才,不是高大上的藝術家,文學家,當時的大清國這些人太多了,甚至以後都太多了,他沒必要培養這類人才。
底層的勞苦大眾的孩子們連飯都吃不上,他就不相信送他們去國外上學,不比他們在家餓死的強,更不要說他還會每三年讓孩子們回來一趟,見見家人什麼的,他又不差那點船錢,否則,最後培養一幫子白眼狼出來,那就得不償失了。
作為費迪南給自己的幫助報酬,高鴻升十分大度的將一個履帶式拖拉機的模型和一個四輪型拖拉機模型以及單缸燒球式柴油機的資料等到都送給了他。
這個禮物可以說大也可以說小,燒球式柴油機或者稱半球式柴油機早在1890年就被英國人司托爾特發明出來了,並且已經有成品大量應用,主要是這種初始的內燃機雖然有這種那種的缺點,但是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人看着,可以連續工作幾個小時不用人伺候着。
當時的蒸汽機可是很麻煩的東西,不只是要人不停的給鍋爐里填煤保持燃燒,還要注意鍋爐水位的高低,總之那東西就是一工作就必須讓人伺候着的大傢伙。
燒球式柴油機畢竟屬於內燃機,具有小巧、簡單、粗重、噪音大,但是這東西一但運轉起來後,你就可以不用管它了,它就可以一直連續不斷的工作直到燃油耗盡為止。
高鴻升不提供給斐迪南單缸柴油機也是沒辦法,這個時期的材料強度和加工精度還無法加工出現代的單缸柴油機,僅僅一個耐油的油封就很可能成為攔路虎,更不要說那精密度超高的高壓油泵油嘴了,更不要說只是精密鑄造缸體這塊,就能把當時的那些工程師們愁死。
燒球式單缸柴油機就沒這個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