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朝廷以為西北一片風平浪靜時,居庸關內,沈溪每日都在研究前方傳來的戰報以及宣府、大同的地圖,重點是看山脈和河流走向,有哪些城池和關隘,對下一步軍事行動進行籌劃。【】
對許多人來說這無異於紙上談兵,毫無參考價值,但沈溪隱隱有預感,韃靼人正在醞釀新的陰謀,如果不做好計劃,把方方面面的情況都考慮到,估計出塞就不再是九死一生,而是必死的行程。
在沈溪看來,韃靼人並未撤兵,至少是暫且沒有撤退。
一旦讓韃靼人想辦法進入大同、宣府之地,沈溪率領的這路兵馬,非常容易被韃靼人當作突破口。
一旦沈溪率領的援軍潰敗,大明內外長城之間這片廣袤的區域,再也沒有任何機動力量,韃靼人可以趁機攻破幾大衛城,兵鋒直逼內長城居庸關和紫荊關一線。
綜合方方面面的情報,外長城最有可能成為韃靼人主攻方向的是大同鎮和宣府鎮,九邊重鎮中,這兩鎮距離內長城一線的居庸關和紫荊關最近。
韃靼人一旦打開大同鎮和宣府鎮的缺口,獲得糧草輜重,兵馬便無需顧忌延綏、甘肅、寧夏等三邊之地,而直接從更靠近大明京畿重地的大同鎮和宣府鎮來發動進攻,更容易攻破大明內長城關隘,直接威脅大明京畿安全。
大明外長城從薊鎮四海冶所至大同鎮玉林衛一線,在土木堡之變中損毀嚴重,景帝繼位後曾多次修繕,但直到嘉靖年間宣大總督翁萬達大規模修補前,宣府與大同間的長城仍舊是西北防禦中一段相對薄弱的環節,主要在於這段長城「顧外不顧內」。
明長城的主要目的,是防備蒙元殘餘入侵,所以防備重點基本都是在對北方防禦相對險要的高山上修築長城,經常是長城北側城牆十幾米高,但在內線,則只有幾米甚至是平行於山頭的高度。
尤其是在大同鎮、宣府鎮所轄的岱虎口、陽和口、白羊口和興寧口、張家口,因為戰損嚴重而後來又修繕過的長城城牆體現得尤為明顯,那就是充分利用地勢修築,而忽略了會被敵軍繞到身後的可能性。
現在兩鎮管轄的長城看似穩固,但這是建立在韃靼人自北向南入侵的基礎上,一旦韃靼從長城關隘南側發起進攻,很容易便找到突破口,並且能在短短三五日內造成幾里甚至是幾十里長城缺口。
這種缺口一旦打開,意味着大明靠長城天險來防守韃靼人的理想狀態不復存在,韃靼兵馬和糧草,可以源源不斷從大同、宣府向東、向南,直接對居庸關和紫荊關造成威脅,而這兩大雄關之後就是京師。
沈溪沒有繼續向西進兵,也是預感到大規模出兵向西援救的意義不大,而現在防禦的重點,應該是在大同和宣府鎮周邊,而重中之重便是加強宣府鎮的守備,駐兵居庸關是非常好的選擇。
因為出了居庸關過懷來縣和保安州,就可以到宣府鎮駐地宣化府,而宣化府周圍的張家口堡和興寧口都可能會成為韃靼主攻方向,那沈溪駐兵宣府就可以做到進可攻,退可守,居庸關將成為他堅實的後盾。
可惜大明朝野始終認為韃靼的主攻方向在三邊之地,因為明廷覺得韃靼人要進犯中原不會跨過兩道長城來攻打宣府鎮,反倒會從長城關隘防備相對薄弱的三邊之地下手,恣意劫掠山西和陝西腹地,因此將出兵和駐守重點都放在延綏、甘肅和寧夏三邊,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中段長城的防守。
在此之前,就連大明主要用來防備的軍械,包括新鑄造的佛郎機炮,也大部分都部署在三邊,宣府鎮周邊留存火炮不多。
沈溪所率兵馬一門佛郎機炮都沒有,在這樣的情況下出征還想獲得勝利非常困難,所以他把目光放在了居庸關儲備的火炮上,準備帶着居庸關庫存的佛郎機炮前往宣府,以宣府鎮為堡壘,跟韃靼人周旋。
如果不是不得已,沈溪非常不願意將戰火燒到居庸關,因為居庸關之後一馬平川可到京師,把戰線留到最後一道關卡前始終太過冒險。【】
當沈溪提出此請求時,隆慶衛衛指揮使李頻將居庸關裝備的火器情況,詳細匯報給沈溪知曉。
「……大人,居庸關內舊式火器有四千餘件,但基本上……無法使用。新式火器中,包括之前兩年朝廷所鑄造的新炮,有九十餘門,彈藥有四千餘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