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周揚剛一回到司徒府,只見漢獻帝與董承、王允等一干大臣們都在廳內,呂布赫然也在其中。
他們個個臉色沉重,尤其是呂布一副氣急敗壞的狼狽模樣,讓人一看便知道他打了敗戰,可是卻沒有人敢責怪他的不是。
一來大家都不希望在這種時候起內鬨,二來也是懼於呂布的武力。
況且他的河內舊部也正在趕往長安來支援,更不應該在此時將他得罪。
董承首先打破了廳內的沉悶,道:「據探子回報,李郭的西涼軍已經增至四萬多人馬,約有一半以上是西涼騎兵,另一半也有弓兵步兵與數千輕騎,戰力非同小可。」
王允補充道:「值得慶幸的是西邊的戰事,孫堅終於把華雄驅逐到黃河以南,並將軍隊駐於長安城外二十里處。」
然而這對周揚來說,卻不是什麼好消息,他心裏暗暗猜想。
孫堅與華雄交戰至今,有勝無敗,至少對華雄照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打擊,兼且不久前又把華雄打得落花流水,所以他這一次恐怕是故意不將對手完全殲滅,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軍隊開入長安城內。
最重要的是呂布新敗,河內軍與曹操軍何時會到達長安,仍是未知之數,因此長安城只能更加依賴孫堅這支得勝之師。
「周太守有什麼提議嗎?」漢獻帝這一問,正表示他仍未做出決定。
「陛下!」董承起身道,「依老臣所見,我們應該打開城門,迎接孫堅的軍隊入城,如此一來,西涼軍必然不敢輕進。」
周揚心裏暗叫糟糕,卻又一時間找不到反駁這國丈爺的理由,畢竟董承說的話的確在理,不可否認。
漢獻帝與王允雖然尚未作出決定,但要是周揚沒有拿出一個更好的提案,迎孫堅入城將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董承見大家沒什麼反應,又道:「孫堅世代在吳地為官,少年時便因討賊有功,當地官吏百姓也親近順服,甚有聲望;當年朱儁將軍討伐黃巾賊時,孫堅在淮、泗一帶招募了一千多名鄉勇,隨同南征北戰,每次作戰均把生死置之度外。」
他越講越激動,甚至站到了中央處,繼續說道:「後來長沙區星作亂,孫堅前往討伐,一舉平定了三個郡都;隨後反董聯軍成立,無人肯出力攻打虎牢關,卻只有孫堅一直堅持至今,如此良才,早就應該迎入城內,讓他為陛下繼續討賊立功才對。」
周揚沉思了片刻,道:「董國丈所提,都是孫堅英勇善戰的事跡,想當年那董卓亦是西涼的猛將,看來兩者之間,確有相同之處啊!」
董承反問道:「那我想請問一下,迎孫堅入城好,還是讓李郭攻入長安好,還望周太守不吝賜教。」
周揚一時語塞,同時聽出了這老國丈已經對他產生了不滿。
現在誰都知道他是曹操的人,倘若再堅持不讓孫堅入城的話,恐怕就會被懷疑別有用心了。
而且剛才聽王允的語氣,似乎也對孫堅頗為讚賞,迫使漢獻帝也找不到任何理由,不讓孫堅軍入城了。
董承轉身面向漢獻帝,拱拳拜道:「老臣認為,孫堅英雄蓋世,定能為陛下殲滅董賊餘黨。」
一直默不作聲的呂布,神情頗為不悅,想必是新敗之後,即將被孫堅所取代,為此而感到擔憂。
周揚看在眼裏,心中有了定計,也站了起來說道:「呂布將軍為民除害,才是真正的英雄蓋世,況且河內軍也正往長安前來支援,以長安目前的兵力與防禦力,又豈會等不到援軍抵達?」
董承終於沉不住氣道:「呂將軍自恃勇武,為了挫敵銳氣而一意孤行,深入敵穴,結果卻落得慘敗,令我軍士氣大減,老臣可不敢再指望他的什麼河內舊部。」
這一番話說得極不客氣,呂布憤憤而起,卻找不到任何反駁的藉口,只因他戰敗的確是不爭的事實,惱羞成怒下,一言不發地離開了廳內。
周揚心中暗嘆,看來讓孫堅入城已成了定局。
議會結束後,他頗感失落地打算到回到驛館獨自呆會兒,卻見呂布正指揮着一群部下們匆匆搬運着貨物,便上前問起原因。
呂布冷哼道:「既然這裏已用不着我了,又何必死皮賴臉地留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