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書友「獨孤夜瑤」的打賞支持,呼!說實話第一次收到這麼大份額的打賞,感激不盡啊,今天兩更完畢順便求新一周推薦支持,下周課比較多,而且現在沒存稿,不過會儘量擠出多點時間來寫,能多寫些就多發,當然有催更就直接發了哈哈~)
陳留己吾,張邈作為地主,在此設宴招待了來自於各方的諸侯勢力。
在諸多勢力中,就目前來說,袁氏算是最大的,不管是袁術、袁紹還是袁遺,畢竟同出於一族,關鍵時刻未嘗不可能結成利益同盟,而且顯然也會比其他人更加親近,所以大家隱隱地也是以他們為首。
而宴會到最後,最引人關注的一個問題,無疑就是誰為最終聯盟的主導。
既然是聯盟,那總要有一個統籌之人,作為盟主一類的人物,而諸侯當中,不管是因為刺董失敗而逃賺取好大聲名而且最先發佈討董檄文號召諸侯的曹操,漢室宗親、君子之風的兗州刺史劉岱,還是四世三公而且實力能力都不凡的袁紹、袁術,都有可能被推舉上來。
談到盟主的問題,坐下諸侯神色各不一致。
這個盟主看上去好似沒什麼,但往深里想就該知道,在這場聲勢浩大、且可以說佔據了足夠大義名分的會盟之中,能夠站上那領導者一席,對於許多人的吸引力,便是曹操、袁紹這等人物都不能夠免俗,又更何況是其他人。
或許對此事比較能夠保持淡定地,也就如孔融這種,不過一來他知道自己長短,這種兵事還是讓其他人去領吧,二來他本身實力也有問題,這一次從北海帶來的一萬左右人馬,只是勉強達到此次會盟諸侯的「及格線」,而且其中還多有老弱病殘,沒辦法北海本身兵力就不不夠充足,這一次還是他砸下了老本拉過來地。
最後還是曹操主動推舉道:「袁本初出身四世三公之家,門生故吏眾多,又是我大漢朝命相後裔,且袁府一門在洛陽慘遭滅門禍事,其情既悲且壯,愚以為,袁本初忠顧漢室,且與國賊董卓不共戴天,當為盟主不二人選。」
本來作為東道主在主位的張邈聽到此話,立刻起身,就要迎立袁紹而上,一邊還道:「孟德此言大善,本初不必推辭。本初之能我等皆有所見,邈相信本初定能領我等成功誅賊復漢,到時我等皆是大漢功臣,本初更當為首功啊!」在一片爽朗笑聲中,眾人皆應和,就是本來有其他心思的袁術,此時見大勢已成,也順水推舟了一次。
三辭三讓,幾乎是做足了戲碼,最後大家還是「群情洶湧」,既然如此,袁紹自然也就不再推脫,甩甩衣袖,慨然而上,坐於主位,環顧座下諸人,過會兒才宏聲道:「既如此,紹就暫時接下這盟主之位,不過我等義士,乃為誅國賊、扶漢室而來,萬望諸位能夠一致同心,誅賊之事不在話下……」
眾人自然都是轟然應諾,而後便是準備儀式,畢竟選出盟主之後,還要正式祭旗告三軍,正式結成同盟,而後昭告天下,也算是為他們擭取一個名義。
之後,築三層台,遍插五彩旗幟,眾人登台而上,迎風而立,昂然自得。
而袁紹為聯軍盟主,自然免不了要在眾人面前彰顯一番自己的權威,便灑酒壯言立誓:「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紹等懼社稷淪喪,糾合義兵,並赴國難。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必無二志。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
其言也悲、其聲壯乎哉!
諸侯眾人不管心中什麼想法,在早些年可都是沐浴皇恩,對此言頗多共鳴,因而在袁紹念完之後,有那感懷傷秋者,便已是涕泗橫流。
及此諸侯共歃血以盟,而後下壇而去。
既已立盟主,聯軍便算成一體,儘管只是形式上的一體,但也有了那個名義,而且聯合起來的勢力的確很大,光看他們現在整個聯軍隊伍營帳遮連過去,綿延不絕就如同一條多百里的長龍一般,可謂浩蕩聲勢、威武聲威。
討董聯軍號稱十八路,但在陳留聚首的,其實只有十七路,因為還有一路西涼馬騰是在長安城後、董卓的大後方,也算是勉強能夠完成一個包抄。
不過對於現在的聯軍來說,他們一個個信心十足,十七路諸侯,每一人所帶來的兵員數目都不下於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