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下來的十幾天內,黃祖開始履行他的諾言,根據柴桑提供的戰俘名單,陸續向柴桑遷移他們的家眷。
這些戰俘家眷大部分是依附於黃祖的佃戶的奴戶,遷移比較順利,由於江夏水網密佈,家家戶戶都有船隻,所以遷移幾乎以水為主。
長江上開始出現了密集的小船,一艘小船就是一戶人家,裝載着微薄的家產,箱籠、被褥、陶罐、農具等等,船頭還有瘦弱的孩和白髮蒼蒼的老人,男人和女人小心翼翼地搖船,避開水面的風浪,以及對新生活的嚮往,從武昌和夏口駛向柴桑。
在柴桑碼頭上,當地官府早已準備就緒,由縣丞朱珣全權負責此次安置,他已在碼頭上擺下數十張桌案,一多名衙役連同數名士兵里里外外地忙碌着,有的負責登記,有的負責安排食宿,雖然忙碌喧譁,卻安排得井井有條,並不混亂。
在碼頭上,已經排滿了數十條長長的隊伍,一家家地登記入籍,不時有被俘士兵和家人團聚的感人場面出現,一家人緊緊擁抱在一起,相擁而泣,連城頭上遠遠觀望的劉璟也不由動容,默默地注視着一家家的親人團聚。
這時,柴桑以東的江面上駛來一艘五的大船,船頭站着一名十歲左右的男,身材高大,留有一尺長的黑須,相貌清雅,此人正是從東吳前來柴桑的魯肅,奉孫權之命和劉璟商談戰爭善後事宜。
這可以說是孫劉兩家近十年來的第一次,儘管當年換取孫堅屍體時兩家曾有過協商,但那是一種在憤懣和仇恨中的協商,留下來的是難以和解的世仇。
而這次魯肅前來,卻是孫權感於劉璟的誠意,儘管雙方剛剛結束一場大戰,但劉璟處理敵軍陣亡者的方法和他提出的建議都讓孫權頗為欣賞。
此舉當然遠遠不能彌合孫劉兩家世仇,不過卻在世仇中開了一道口,使老死不相往來的孫劉兩家第一次開始接觸。
魯肅站在船頭,見江中一艘艘小船駛向柴桑碼頭,柴桑碼頭上早已船隻密集,熱鬧異常,這些小船內明顯都是舉家搬遷,令魯肅心中頗為奇怪,這是發生了什麼事?
「去問一問,發生了什麼事?」魯肅吩咐一名手下道。
這時大船已經靠近柴桑碼頭,座船的前後左右都擠滿了遷移的小船,手下伏在船舷邊打聽了片刻,這才回來稟報:「啟稟將軍,聽說不久前黃祖偷襲柴桑,大敗,這些船隻都是被俘士兵的家眷,從武昌或者夏口遷來柴桑。」
魯肅這才恍然,原來黃祖和劉璟又打了一仗,他也看得出是黃祖吃了大虧,否則這些被俘士兵的家眷怎麼來柴桑?
不過魯肅還是挺佩服劉璟,他重視人,從這次他和江東交換回戰俘,到今天他又要戰俘的家眷,可以看出劉璟的思,他非常在意人口,這其實就是一個統治者的思想。
魯肅忽然有一種明悟,為什麼孫權這麼看重劉璟,他派自己前來,與其說和他完成戰爭善後事宜,不如說是想利用這次契機和他建立一種關係。「將軍,向漕河那邊走吧!」
一名士兵指着東面漕河大喊:「漕河上寬闊,這邊擁擠了。」
魯肅遠遠看了一眼漕河,心中嘆了口氣,點點頭答應了,「可以!」
大船調頭,駛出了被小船擠滿的碼頭,向另一端的漕河駛去。。
劉璟此時正在碼頭上視察安置移民的進展狀況,朱珣陪同他在一群群移民中穿行,「雖然帳篷奇缺,不過各大家族都很幫襯,食宿基本上已解決,大部分人都會安置到潯陽江兩側,根據地勢和河流情況形成十幾個村落。」
「那新房舍怎麼辦?」劉璟又問道。
「房舍比較簡單,這些移民家境大多貧寒,都是夯泥為屋,現在也這麼處理,潯陽江兩岸木材也充足,只要劃定土地,他們自己便可解決新舍問題,也有兩餘戶人家條件較好,他們準備在縣城內置宅。」
劉璟點點頭,又囑咐道:「雖說他們可以自己解決,但官府也不能置之不顧,還是協助他們築房,若人手不足,我派士兵協助,性就讓這兩千多降兵去給他們家人建宅去。」
朱珣也笑了起來,「司馬放心吧!官府不會置之不顧。」
這時,一名士兵飛奔而至,向劉璟稟報道:「啟稟司馬,江東有使者到來,使船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