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去年「阿甘正傳」、「低俗小說」和「肖申克的救贖」一般,今年的競爭也讓人們難以取捨,特別是雨果和尼古拉斯-凱奇之間的對決,從「死囚漫步」上映之際就成為了話題,連綿到了各大頒獎典禮之上,隨後又因為金球獎而達到了白熱化程度,柏林電影節更是將話題的爭論價值推向了巔峰!
而學院給予雨果演技雙提名這一舉動更是讓問題變得更加錯綜複雜起來,原本就無法確定的答案現在更是變得難以捉摸、無法預測。
不要說普通觀眾了,就連身在圈內的娛樂記者們也是爭論不休,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答案,可以想像,學院評委們在投票時內心的掙扎和痛苦,這也讓明晚的頒獎典禮更加具有看點了。
尼古拉斯看着眼前爭論得越來越激烈的記者,啞然失笑,轉頭看向了詹姆斯,「他們就算爭得再厲害,那又怎麼樣?投票的又不是我們。」
詹姆斯也笑了起來,「說明這一次的話題效應足夠強勁。」
一般來說,娛樂記者們代入感是不會那麼強的,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這個行業是如此運轉的,奧斯卡小金人也不是依靠媒體記者的嘴皮子就能夠左右的,擁有超過五千名成員的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到底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是很難一言命中的,這也是奧斯卡最大的魅力之一。就好像提名階段意外掉隊的「理智與情感」,着實是出乎了許多人的意料。所以記者們一般都會用客觀的視角去看待不是當做一個榮譽來看待,這只是一個盛宴、一個派對、一個新聞話題。
不過,這一次卻有些不一樣。
雨果在第六十六屆奧斯卡上,憑藉着「辛德勒的名單」一舉奪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成為了影史上僅次於蒂莫西-赫頓第二年輕的得獎者;次年,雨果又依靠「低俗小說」里令人讚嘆的細膩幽默表演贏得了輿論界的一片掌聲,甚至許多人都認為他可以一舉稱帝,但結果卻成為了湯姆-漢克斯創造歷史的陪襯;今年,雨果迎來了演技大爆發,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就是屬於雨果的年份。
但金球獎卻對此說了「不」,這剎那間讓整個頒獎典禮的走勢變得有趣起來,以雨果為核心所產生的話題效應,迅速席捲了整個北美大陸:到底是選擇「七宗罪」的無名氏還是選擇「死囚漫步」的馬修呢?雨果和布拉德-皮特的正面對決最終會走向何處?雨果和尼古拉斯-凱奇的競爭又是否會出現意外的結果?雨果能否在最佳原創劇本里一舉奪魁?
最重要的是,贏得了三項提名其中演技雙提名的雨果,能否繼「辛德勒的名單」之後再次奪得小金人,將過去數年的強大聲勢推向巔峰;還是會過猶不及,最後反而是空手而歸?
如果錯過了如此精彩絕倫的一年,雨果還能否再次複製這樣的奇蹟呢?如果今年沒有拿獎,是不是意味着雨果就再也沒有機會了?是否會盛極必衰,從此就開始走下坡路,重複當初「死亡詩社」之後的道路呢?
無數個懸念、無數個問號,將人們的期待感完全牽動了起來。
此時雖然頒獎季的概念還沒有形成,但此前各大頒獎典禮的結果還是成為了人們的參考依據,雨果拿下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美國演員工會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和柏林電影節的影帝頭銜,而尼古拉斯-凱奇則在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獎、三藩市影評人協會獎、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和金球獎稱雄,可以說,兩個人是齊頭並進、不分高低,難分勝負。
嚴格來說,尼古拉斯-凱奇還略微佔據了上風,因為雨果在柏林電影節摘下了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雖然說雨果從柏林載譽而歸之後,金球獎的處境變得無比尷尬起來,但事實上,所有人都知道,柏林和奧斯卡的口味是截然不同的,相反,金球獎的品味才是最接近奧斯卡的。
截止到1996年為止,柏林電影節歷史上所有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女演員的得獎者,最終在奧斯卡上順利問鼎的演員只有三位,分別是1963年的西德尼-波蒂埃(私dney。poitier),1965年的李-馬文(lee。marvin)和1994年的湯姆-漢克斯。
由此可見,奧斯卡對於柏林電影節的審美觀念並不贊同,許